第681章 真好(第3页)

  更可效法古之‘巡按’之制,由御史台牵头,联合户部、度支司、审计司之精干吏员,不定时、不预告地组成‘中央巡视组’,分赴各地明察暗访,赋予其临机专断之权。

  遇贪墨大案,三方会审,御史台弹劾,严刑峻法以儆效尤。

  如此层层设卡,步步紧逼,再辅以教化,假以时日,吏治自当澄清。

  此外,还需大开言路,广设学堂,普及教化,使民智开启,知法明理,亦能监督官吏……”

  杨炯将他心中构想的蓝图,结合大华已有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形态,并融入自己超越时代的改革思路,一一铺陈开来,描绘着一个物阜民丰、文教昌明、万邦来朝的盛世大华景象,说得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李淑一直静静地听着,莲步轻移,伴在他身侧。

  月光如水,洒在她清绝的侧脸上,微微侧着头,目光落在杨炯因激动而泛着光彩的脸庞上,那双深邃如寒潭的眸子里,映着灯火,也映着杨炯意气风发的模样。

  李淑始终未曾打断,只是唇角噙着一抹极淡、极温婉的笑意,那笑意直达眼底,仿佛冰封的湖面下涌动着暖流,带着欣赏,带着了然,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

  她就那样专注地看着他,听他描绘着那个她或许永远无法亲眼见证的、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大华。

  待杨炯终于告一段落,因激动和酒意而气息微促时,李淑才轻轻颔首,朱唇微启,依旧是那两个字,声音却比方才在酒楼窗下时更加柔和,带着一种由衷的赞叹与深深的慰藉:“真好。”

  这第二声“真好”,是为他的宏图伟略,因他那颗赤诚滚烫的为民之心。

  月光下,李淑的笑容温婉得令人心醉。

  杨炯正沉浸在畅想未来的豪情之中,乍闻此语,又见她脸上那温婉得近乎虚幻的笑容,心头莫名一跳,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

  他停下脚步,借着月光仔细端详李淑的神情,那如画的眉目间,似乎除了温婉的笑意,还藏着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落寞与倦意。

  杨炯不由关切问道:“你今夜兴致颇高,只是我看你眉宇之间,似有不豫之色?可是心中有何不快之事?”

  杨炯深知李淑性格深处那难以捉摸的阴鸷,今夜这温婉背后,总让他觉得有些不同寻常。

  李淑闻言,唇角的笑意更深了些,她微微摇头,眸光流转,避开杨炯探究的视线,重新投向那虽然已近子夜,却依旧人流不息、灯火阑珊的长安街市。

  远处,夜市的热闹声隐隐传来;近处,打更人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巷陌间回荡;更夫疲惫却尽责的身影在灯影下一晃而过;几个晚归的工匠提着工具,低声交谈着走向归家的路;还有那挑着担子、赶着最后一波生意的夜宵小贩,热气腾腾的炉火映着他们满足的笑脸……

  这人间烟火,市井百态,在深沉的夜色里,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

  李淑看着这一切,眼神渐渐变得悠远而宁静,仿佛要将这景象刻入心底。

  过了许久,她才轻轻开口,声音飘渺如烟:“自然是开心的。只是有些许遗憾罢了。”

  她顿了顿,目光依旧流连在那些平凡的身影上,声音低得几近呢喃,“只怕……我是看不见你口中那万国来朝、煌煌赫赫的盛世大华了。”

  杨炯心头猛地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他眉头紧锁,语气带着几分自己都未察觉的焦躁与关切,近乎呵斥地脱口而出:“深更半夜,胡说什么傻话!”

  他本能地排斥着李淑话语中那丝不祥的预兆。

  李淑却并未如往常那般,或是俏皮地反驳,或是冷冷地刺他一句。她只是极淡地、几不可察地笑了笑,那笑容里含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与了然,仿佛杨炯的呵斥,不过是孩童无知的天真呓语。

  李淑缓缓收回目光,落在自己手中那半坛清酒上。素白的手指轻轻抚过冰凉的青瓷坛身,指尖在坛口处流连片刻。

  然后,她举起酒坛,伸向杨炯。

  杨炯下意识地也将自己手中的酒坛举起。两只青瓷酒坛在长安城子夜的月光下,在依旧喧嚣未歇的人间烟火气息里,轻轻地、发出一声清脆而悠长的碰撞。

  “叮!”

  李淑没有看他,目光越过相碰的酒坛,再次投向那灯火迷离、人影幢幢的繁华深处。她仰起颈子,就着坛口,大大地饮了一口。

  冰冷的酒液滑过喉咙,带来一阵刺激的灼烧感,随即化作一股暖流,散遍全身。

  李淑放下酒坛,唇边沾着一点晶莹的酒渍,在月光下闪着微光。她深深吸了一口这混杂着酒香、食物香气、尘土味和夜露清寒的长安空气,闭上眼,复又睁开,眼底深处,似有千般情绪翻涌,最终都归于一片深不见底的、带着极致眷恋的平静。

  她望着眼前这属于杨炯理想、却可能不再属于她的繁华人间,朱唇微启,一声叹息般的低语,如同梦呓,融入了长安的夜风里:

  “真……好。”

  请收藏本站:www.9c60b.icu。笔趣阁手机版:m.9c60b.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