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李唐引援何策战(第3页)
萧裕笑道:“高柱国洞察秋毫,果然非同凡响。定胡为何被屈突公认为是唐援渡河的另一可能,不敢相瞒柱国,要非柱国指点迷津,仆还真是猜度不出!佩服,佩服,仆甘拜下风。”
高延霸哈哈大笑,拍了拍萧裕的肩膀,说道:“萧公过誉了!些许猜量,不值一提!”
众人不觉俱笑。
等笑声落下,屈突通接着说道:“大王适询,李孝基、唐俭率部渡河后,会如何用兵。臣愚见,首先要看他俩会选择龙门、定胡何处为渡河地点。若选龙门,料他两人的用兵目的,即是先阻击我军;若选定胡,他两人的用兵目的,便应是先援太原。”
李善道摸着短髭,目落沙盘,看了好一会儿,说道:“太原是河东的根基所在,而蒲坂为我得之,表面上我军就有了经蒲坂,攻入关中的可能。此两地,对李渊来说,都不能有失。屈突公,公以为在用兵目标上,李孝基、唐俭会如何选择?又或说,李渊会给他两人何种命令?”
“这确实是不好抉择。”
窦建德插口说道:“大王所指极是。蒲坂、太原,都很要紧。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李孝基、唐俭兵到对岸之后,两人分兵,一路经定胡渡河,援太原;一路经龙门渡河,阻我军?”
屈突通不太赞成窦建德的推测,说道:“苏将军军报报言,李孝基、唐俭所率之唐援,步骑计两三万众,兵力并不是很充足。我军现有三万余众,刘武周部有三万之众。李孝基、唐俭所率的这些兵马,只够抵御我军与刘武周部之一。此种情况下,他俩分兵的可能不大。”
窦建德坚持自己的意见,说道:“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形下,分兵固为兵家大忌。可屈突公此料,大王,臣不赞同。臣愚以为,屈突公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哦?窦公此话怎么说?”
窦建德说道:“一则,仍是大王所指,太原、蒲坂对李渊言之,皆不能有失;二则,李孝基、唐俭所率之唐援,虽只两三万步骑,可而今河东地面上,却还有甚多唐兵,姜宝谊、李仲文两部犹剩万余之数,晋阳城内,最少也有守卒上万,此外,龙泉、离石、西河等郡,并亦有或多或少的唐军,把各部唐军加在一处,唐军可用的兵力实不为少!
“在这个背景下,大王,臣愚见,李孝基、唐俭存在分兵的可能。他两人有可能会以主力援太原,合晋阳守军、离石与西河等郡驻兵,解晋阳之围;以偏师,或只以姜宝谊、李仲文部扼守龙门,阻我军北上。龙门地势险要,不需太多兵马,只姜、李部就足能守住。”
高曦、萧裕、薛万彻等将听着屈突通、窦建德的不同意见,亦各做思忖。
薛万彻接受了窦建德的意见,说道:“大王,臣以为,窦公所虑颇是。太原诚如大王所云,是河东的根基,而且是李渊起兵的旧地,又现是李渊之子李元吉守在晋阳,太原,唐军是非救不可。但,同时我军已大致得了河东、绛两郡,即便我军经蒲坂,入关中的可能性,在李渊看来,可能不会很大,然他也绝不会坐视我军在河东南部攻城略地,故是龙门他也非守不可。……如此,李孝基、唐俭分兵两路,既救太原,又守龙门,就很有可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