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世雄统领万军下(第2页)
李善道文绉绉地回答了他一句:“君学通典籍,不闻‘将欲去之,必固举之’乎?”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李善道现在读书颇杂,史书读之,兵法读之,《道德经》则系是魏征向他推荐的,魏征当过道士,却不仅儒家的经典熟,道家的经典也熟,儒家的经典讲的是治国平天下,方今乱世,儒家的道理很多用不上,是以魏征向他推荐了《道德经》。
于志宁琢磨了琢磨他这句回答的意思,也就不再问了。
初操圆满结束,底下就是实操了。
如果说初操是基础,实操就是接近实战的操练了。
李善道对实操,当然是更加上心。
越发是一有空,就去各个新兵营,细细巡查。
……
不知不觉,暑夏逝去,初秋到来。
七月初,新兵的家眷已尽数安置在了武阳郡,黎阳仓城外的其余数十万饥民,也有部分已被迁至武阳,在这川流不息的饥民大队迁往武阳的期间,接连两个消息从武阳郡送到。
说是两个消息,其实这两个消息是相同的内容,无非是牵涉到了两个不同的人。
一个叫李育德,一个叫高季辅。
这两人都是河北人,并且同时,也都是官宦子弟。
李育德的祖父李谔,初仕北齐,继仕北周,入隋后,官至通州刺史,其父仕隋,为尚书郎。高季辅系北齐宰相高德政的族裔,其祖仕北魏,为安德太守,其父仕隋,官至万年县令。
海内乱后,南北不宁,他两人的家乡亦是盗贼群起,遂他两人各聚壮勇,以保乡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发展至今,两人各有部曲数千。却不约而同,两人相继带兵离乡,远来投奔李密。
李育德是赵郡南和人,高季辅是渤海郡蓚县人,如前所述,赵郡在新都郡的西边;渤海郡则是在平原郡的东边,因他两人欲至洛阳,就必须要先经武阳郡、黎阳仓。
魏征送来的这两道呈报,就是他两人先后率部到了武阳郡界,请求过境,以南赴洛阳。
却这赵郡、渤海郡,是离洛阳近,还是离涿郡之罗艺、河间等地之窦建德近?不言而喻。
而李育德、高季辅两人,不去投罗艺、窦建德,反而舍近求远,要南下洛阳,去投李密。他两人的心思,亦是不言而喻,明显的是看不上罗艺、窦建德。
他俩的心思这般昭然若揭,因虽魏征呈来的上书中,颇是推许他两人,尤其高季辅,誉他是“以孝扬名,文武之才”,建议李善道不如想办法,值此欲谋清河郡之际,看能不能将他两人暂留在武阳郡,或能有相助,——欲谋清河此事,李善道没瞒魏征,已告诉他知了,但李善道对魏征的此个建议,却仍是一笑置之,未有实行的打算。
罗艺、窦建德,李育德和高季辅都看不上,他李善道,李育德和高季辅就能看上了?白费这劲儿作甚!李善道只回魏征了一道书,叫魏征可放李育德、高季辅两部入境,不要吝啬,好酒好肉地招待之,等他们的部曲休养好了,就由他们过境。
这两个消息,却也无须多说。
七月上旬,杨粉堆、康三藏又给李善道送来了两道有关晋阳的消息。
一道消息是关於李渊招兵买马、建大将军府的内容。
打下西河郡后,李渊开仓放粮,招募丁壮,部曲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