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章 专职秘书制度(第2页)
配置原则:专职秘书数量实行“动态定编、依需配置”原则,严格依据首长实际负责领域的重要程度、工作负荷强度及战时/平时状态进行科学评估与动态调整。
与此规定配套的,是战区常委会同时批准了三位功勋卓著的正军职主官享受副战区职级待遇(仅限待遇,不涉及实际职务与军衔晋升):
渝城军区司令员陆冲少将
夜市卫戍区司令员贾三牛少将
铜仁军分区司令员朱骏少将
其中,鉴于渝城战场极端复杂严峻,战区特批渝城军区设立‘渝城前指秘书科’,编制5人,是除顾承渊的战区司令部秘书处外,秘书数量最多的,连其他战区常委都比不上。
有人可能会认为多此一举,毕竟即使是下到连营长官,连部、营部文书干的不也是秘书的活吗,何必另立名目?
但实质上,专职秘书制度的推广,除了提高高级指战员的工作效率外,更多是为了通过精心设计的权、职、阶梯、待遇差异,显著提升高级指战员的荣誉感、权威感和指挥掌控力。
突出对权柄、地位、责任与贡献的体系性的认可和强化——专属配置即地位象征!
拥有符合《规定》层级的专职秘书(尤其是秘书处/科),本身就是对其职务权威的直观体现和制度性背书。
比如顾承渊的10人秘书处、陆冲的5人秘书科,这些量化配置能够非常直观的成为衡量其战区地位和战略权重的标尺。
打个简单的比方,是否配备专职秘书、配备多少,可直观的视为高级将领的专属‘仪仗’,有利于提高干部奋进上升的积极性!
在这种制度性背书的认可下,连、营、旅、军多级主官,虽然不缺类似秘书功能的人,但相比之下,也就成了自导自演的过家家。
很快,随着顾承渊翻开《高志凯及第76军团补充情报纪要》,一位‘铁血将领’的大半辈子,很快呈现在他眼前:
姓名:高志凯
职务:第76军团军团长
年龄:51岁
过往履历:
1、21岁毕业于常山陆军学院侦察系。毕业演习遭遇东突暴恐分子实弹袭击,率学员班徒手格毙11名暴徒,获一等功,提前晋衔中尉。
2、曾驻守高原哨所,主导7次高原拔点作战,卡尔顿山口之战,带12人渗透巴拉特军队哨所,用登山镐夜袭歼敌34人,缴获绝密边境布防图,战后被巴拉特悬赏百万的同时,被朝廷军委授予‘雪山之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