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242章(第2页)
甚至还有群众在台上直言:“路书记,我那地本来就种不了啥,董家三娃子要回到村里办实业,我那丁点地,就不用赔了!”
“我的也是一样,反正种不了啥。加之年纪大,娃不在身边,也没力气种了!路书记,你随便用吧!”
但是,路北方却没有这样做。
他领着董家台村村支两委的专班,深入这些百姓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
针对每家的情况,拿出具体方案。
家里条件好一点,想住进城里的,那么就给予经济赔偿。
若家里条件差一点,想在村里住,孩子多还没有啥文化的。路北方直接就在征用合同中标注,以后村里引进的企业,优先录用这些村民成为产业工人!
彻底解决他们的失地之后的后顾之忧。
绿水青山带笑颜。
路北方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村民更加拥护企业的落户。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全部落实占用村民的自留地和青苗赔偿问题。
待到全体村民在征用合同签上大名后,路北方叫来推土机开展作业,没几天,将那些小山包以及坑坑洼洼不见了,昔日的茅草坡,变成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