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海瑞之死 3(第2页)

守城官兵亦多眼含热泪,

肃立致敬。

灵柩行至城外。

百姓的哭喊声达到了顶点,无数人试图冲破阻拦,只为再摸一摸那载着“青天公”的灵车,不过,却被护送的士兵阻拦。

朱翊钧走在队伍后面,亲眼目睹着这感天动地的一幕幕。

他看到看到年轻的母亲抱着懵懂的孩子,指着灵柩说:“记住,那是海青天,是护着咱们穷人的大好人!”

他看到士子文人长揖到地,久久不起……

当灵柩终于缓缓驶出高大的城门,踏上南归的官道时,送别的百姓并未散去。

许多人追着灵车,一路哭喊青天、跪拜、焚烧纸钱,绵延出数里之遥……

“朕予其‘忠介’,乃朝廷之褒;万民呼其‘青天’,乃民心之碑!此碑……高于泰山,重于九鼎!海卿一生所求,不正是这‘青天’二字吗?此一去,非是陨落,而是……成神……”

朱翊钧说的声音虽然轻,但一直护在身旁的锦衣卫指挥使张国之,却是听的清清楚楚。

按照古代的传统来说,天子是能够一言封神的……

灵车渐行渐远,但那“青天公”的呼喊,那漫天飘洒的纸钱,那绵延不绝的香火,却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北京城的记忆里,刻在了大明的史册上……

这仅仅是开始。

朱翊钧知道,海瑞的灵柩将沿着运河、官道,一路南行。

他所经过的每一座城池,每一处村落,必将重现北京城的景象,家家设祭,户户焚香,万民缟素,哭声盈野。

灵柩由通州转入运河,乘船南下。

船队尚未抵达码头,两岸已是白茫茫一片。

闻讯赶来的百姓,从数十里外的乡野汇聚于此,将运河两岸挤得水泄不通。

当挂着巨大“忠介公海瑞”素幡的官船缓缓驶入视线时,岸上瞬间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哭喊:“青天公的船来了!”

“海青天!您看看我们啊!”

无数的祭棚沿着河岸搭建,简陋却心意至诚。

粗瓷碗里盛着清水,竹篮里放着新麦蒸的馒头、刚摘的瓜果,甚至还有渔民献上刚打捞的鲜鱼。

白发老妪颤巍巍地点燃香烛,对着船队的方向长跪不起,壮年汉子们则敲响了自制的哀鼓,沉闷的鼓点与悲怆的哭声交织,在宽阔的河面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