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章 宗藩条例折中(第3页)

“此乃朝廷最大之让步,亦是保全宗庙血食之根本!望诸王体谅朕心,约束宗人,共维大局。”

几位亲王听着皇帝清晰而坚定的宣示,心中五味杂陈。

秦王率先离席,郑重叩拜:“陛下隆恩,存续宗脉,臣侄感激涕零!秦藩上下,必率先垂范,恪守新规,绝不负陛下保全之恩!”

楚王、周王,晋王等也纷纷离席叩首,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尽管心中仍有不甘,但他们明白,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再争下去,恐怕连这最后的体面也保不住。

这场“开诚布公”的谈话,标志着持续近一年的宗藩激烈抗争,终于以朝廷的绝对意志为主导,辅以对宗室核心诉求的关键让步,达成了最终的妥协。

大明万历十六年(西历1588年)五月。

酝酿、争吵、妥协、修订……历经波折得宗藩条例正式诏告天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这份最终的条例,相较于朱翊钧最初那份极其严苛的“宗藩新例”,在具体条款上做了明显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让步:它保留了皇家玉牒制度的神圣性,确保所有朱氏子孙在法理上永远与太祖血脉相连。

确立了亲王爵位(主脉)世袭罔替的原则,作为各藩祭祀主体,永不递降。

然而,条例的核心骨架依然强硬: 宗室禄米财政负担被大刀阔斧地削减,亲王郡王俸禄大幅缩水。

中下层宗室被大规模推向民间,科举、农商、百工之路彻底敞开,同时也意味着朝廷甩掉了沉重的包袱。

………………

………………

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折中,朝廷保住了改革的核心目标,比如削财政负担、削冗员、削特权、增控制,而宗室则保住了他们最在乎的“名分”和“血脉正统”的底线。

面子(玉牒、主脉爵位)给了宗室,里子(财政、控制权、人口分流)则牢牢掌握在了皇帝和朝廷手中……

随着诏书飞驰各地藩府,大明的宗室们,无论亲王、郡王、将军、中尉,还是那些即将成为平民的远支宗亲,都明白一个时代结束了。

他们或叹息,或庆幸,或茫然,或开始为新的生计筹划。

而紫禁城中的朱翊钧,这场由他强力推动、申时行巧妙斡旋、最终以折中方式落地的宗藩改革,成为了万历朝乃至整个明代中后期解决宗室问题的一次关键性尝试,其影响深远……

当然,这个时候得朱翊钧,可不清楚,这次的宗藩改制,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中,成为他本人最为耀眼的政绩……

比将西域收入麾下,比让蒙古彻底臣服,比海外七块大的海外领土,都要巨大的功绩……

后世学家非常不理解,大明帝国,明明在万历年间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井喷期时候,皇帝为何要回过头收拾旧账……而且,还让他收拾成了。

万历十五年,同样成为了这个时空,最为匪夷所思的一年……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