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库尔勒之战 2(第2页)

汗王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阿都剌因描绘的前景固然诱人,但其中的风险也大得令人窒息。

他看向其他几位将领,有人眼神中闪烁着和阿都剌因同样的战意,有人则面露忧虑,目光在汗王和阿都剌因之间来回流转。

三方敌人。

谁最强大。

在这个时候,大明朝是最强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也就是说,战胜了大明朝,蒙古人不足为虑,西方的异教徒更是不值一提。

经过,数月的商谈,拉扯,阿都剌因与圣教组织建立了同盟关系,说服,也可以说是迫使其兄长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也就是在万历十五年年初,叶儿羌汗国开始了政策上的转向,遏制大明朝西进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四月西域,风沙尚未显出盛夏的酷烈,但哈密城卫总兵府内的气氛却凝重如铁。

麻贵端坐主位,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堂下几位风尘仆仆、面带忧色的千户、把总。

炭笔在地图上划过,留下一个个刺目的红叉——哈密成城以西赤斤卫旧堡、苦峪城旧址……这些星罗棋布、扼守要冲的明军前哨据点,在过去一个月里,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叶尔羌汗国“巡逻队”的袭击。

“军镇,贼骑来去如风,多则数百,少则数十。烧我草料,掠我零星辎重,射杀巡哨军士。虽未攻破大堡,伤亡亦不过十数人,然其行径……其行径绝非寻常游骑劫掠!分明是反复试探,刻意挑衅,如群狼环伺,驱之不散,意在乱我军心,疲我边备!”

麻贵沉默着,手指重重敲在标注着“叶尔羌汗国”的广袤西域区域。

损失确实不重,但这种持续的、目的明确的袭扰,比一次大规模进攻更令人心悸。

它像一根毒刺,扎在帝国西北的神经上,清晰地传递着一个信号:叶尔羌汗国其已不甘于隔沙海相望。

“知道了。”麻贵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压下了堂中的议论,“各部严守关隘,加派游骑斥候,凡遇叶尔羌游骑,不必再行驱赶警告,可相机击之!但有异动,即刻飞报!”

众将凛然领命。

当夜,麻贵伏案疾书,将叶尔羌汗国近月来的频繁挑衅、其背后显露的东进意图,以及西北边防面临的严峻态势,化作一道言辞恳切又隐含锋锐的奏疏。

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得到天子的明确授权。

这是这么多年,麻贵一直保留下来的优点。

小主,

驿马带着十万火急的军报,踏着尚未消尽的春寒,向着数千里外的北京城绝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