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秋草闲牛(第3页)
朱翊钧并未直接回宫。与小牧童偶遇,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他原本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刻意放缓了行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走访了顺天府周边的几个村镇和集市。
在喧闹的集市上,他看到一个铁匠铺里,十四五岁的学徒正抡着沉重的铁锤,汗水浸透了单衣,脸上沾满煤灰。
朱翊钧装作看农具,随口问:“小哥,可识字?”
学徒抹了把汗,憨厚地摇头:“大人说笑哩,俺们打铁的,认得铁砧、认得火候就成,要字儿干啥?师傅教俺看火候,靠的是眼力劲儿和手劲儿,不是书本儿!”
在一个卖菜的摊子前,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农正和顾客为几文钱讨价还价。
朱翊钧买了点菜,闲聊道:“老丈,家里儿孙可曾读书?”
老农叹了口气:“读啥书哟!半大小子,正是能干活的时候,去学堂坐一天,少干一天活,家里就少一口嚼谷。认得自家名字,会数铜板,够使唤啦!读书?那是要脱层皮、花大钱的营生,不是咱庄稼户能想的。”
………………
………………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朱翊钧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曾大力推行社学之制。
《明太祖实录》有载:“命天下府、州、县皆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甚至有令:“五十家为一塾,选高年有德者为师……子弟年八岁以上者俱令入塾读书。”
虽然执行程度因时因地而异,但洪武年间,朝廷对民间基础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空前的,旨在扫除蒙昧,教化百姓……
可以说,在封建时期,大明朝百姓得识字率是最高得,在洪武年至永乐末年,认识字得百姓,大概占百分之十……
看着比率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很高了。
宋朝得时候,文风何其昌盛,民间繁华,但百姓识字率百分之七左右……
在另外一个时空得清朝,识字率甚至不超过百分之二……
此时,虽然社学名义上仍在,朝廷也时有重申,但地方官吏多视为具文,敷衍了事。
社学要么破败废弃,要么被挪作他用。
师资匮乏,束修高昂,再加上民生艰难,普通百姓为生计奔波尚且不易,哪里还有余力、余心送孩子去读那些“不当吃不当喝”的书?
朱翊钧意识到,他治下的帝国,看似承平,甚至强大,但在一些基础上面,就比如民间孩童的识字率,恐怕已远远低于国初洪武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