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风蚀崖的脉音(第2页)
(二)风藤的韧节
崖底传来细碎的簌簌声,像有什么东西在石缝里钻。乱风团突然散了些,露出崖根处的丛古藤,藤身被风蚀得坑坑洼洼,却仍死死缠着崖石,藤尖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伸,像在摸索什么。藤叶是两色的,正面青(吸新风气),背面褐(含旧风蚀),叶尖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金线消失的崖缝。
“是风藤,风脉的‘记痕草’。¢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守雾人的声音混在风里,比之前更轻,“它的藤节里藏着风脉的旧谱,一节记着七脉相通时的风序,一节刻着断裂时的乱调。”他往藤根处扔了把甸原的草籽,草籽遇风不飘,反而顺着藤身往上爬,爬到藤节处就发芽,芽尖顶着小小的露珠,露珠里映着风的轨迹——旧风是直的,新风是弯的,在露珠里慢慢缠成螺旋。
石砚将焰心草的茎与水藻的须拧成绳,绳上抹了涧谷的泥,往风藤最粗的节上缠。茎遇旧风的燥不焦,须遇新风的润不烂,泥在中间当缓冲,缠到第三圈时,藤节突然裂开道缝,缝里滚出颗青褐色的珠子——是风脉的灵核,核上布满细孔,孔里还卡着半片风蚀的岩屑。
“灵核在学‘纳’。”石砚用指尖碰碰珠子,青褐两色在核里流转,像在找平衡,“旧风的燥要纳,新风的润也要纳,纳得下不同,才能转出自己的劲。”他将珠子放在顺痕的淡金色石上,石上的风痕突然亮了,亮成道弯曲的线,线与藤尖指的方向重合,像在说:风要顺,先得懂拐弯。
阿昭的《山川志》第三卷写下第二句:“风无定形,形在顺脉;脉无定势,势在容风。”书页里的风谱突然活了,旧风的直线与新风的曲线在谱上交织,交缠处都标着个“转”字,“直风遇崖要转,弯风过谷要直,‘转’出来的柔,比硬顶的劲更韧。”他指着谱上最浅的风痕,那里浮出片半透明的羽,羽的一边刻着旧风的锐,一边印着新风的软,在风里飘得极稳。
灵汐将引雾灯的光调成青褐相融的色,光顺着风藤的纹路爬,爬到灵核处,与青褐两色的气流缠成股旋转的力。她想起潮间网的“让”,便让这股力在风里转,不挡旧风,也不拦新风,只在它们相撞时轻轻一旋,引着往同一个方向去。轮灵的光丝跟着旋,旋到崖缝深处,竟
触到些温热的东西——是风脉残根的芽,芽上还沾着灵船的碎木片,木片上刻着“行”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来风脉的根,一直等着‘行’的时机。”灵汐轻声说,风突然柔了些,像听懂了似的,“风要行,先得有能一起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