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不怕冷 作品

第九十四章 风雪尽头有暖日(第2页)

祭拜完往回走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沿着熟悉的石板路往里走,越靠近老宅,空气就越冷。

走到那扇斑驳的朱漆门前,承瑾伸手推了推,门轴发出“吱呀”的哀鸣,像在哭述着久无人烟的孤寂。

院里的杂草已经长到半人高,去年早春亲手栽下的腊梅被狂风刮断了枝桠,光秃秃的枝干上还挂着几片冻硬的残叶。

屋里积着厚厚的灰尘,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能看见无数尘埃在光柱里飞舞。歪倒在墙角的绣架孤零零地,上面还绷着半幅未完成的《牡丹图》,丝线在岁月里褪了色,却依然能看出绣者的巧思。承瑾走过去,指尖轻轻拂过绣绷上的针脚,忽然在牡丹花瓣的夹层里摸到一个硬硬的东西。

她小心地挑开丝线,发现里面藏着一枚小小的银簪,簪头刻着一朵梅花。这是阿婆送给她的及笄礼,她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女子也该有这般风骨。

承瑾将银簪紧紧攥在手心,冰凉的金属贴着滚烫的肌肤,仿佛能感受到阿婆当年的体温。

“姐姐,你看这是什么?”承风从角落里拖出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打开时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数十卷丝线,有正红、靛蓝、鹅黄……每一卷都用桑皮纸仔细裹着,上面还贴着小纸条,写着丝线的色号和用途。

承瑾的眼眶瞬间红了。这是阿爹生前收集的丝线,他总说好马配好鞍,好绣品得用好线。家里遭难,她以为这些宝贝早就遗失了,没想到阿爹竟藏得这样好。

她拿起一卷金线,对着光轻轻展开,丝线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泽,像流淌的月光。

“这些都是阿爹留给我们的念想。”承瑾将丝线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指尖抚过每一卷丝线,仿佛能触摸到阿爹当年的温度,“我们把它们带回苏州,往后用这些丝线绣出最好的绣品,让阿爹的心血不至于埋没。”

从屋里走出来,特意去左右邻舍道谢。才一年,已物是人非。郑五已病逝。南街济世堂的李大夫携家带口搬离织里。

返回苏州路过村口,承瑾忽然停住脚步。阿婆们总坐在暖阳里,手里的银针在绢帕上翻飞,嘴里哼着江南小调。

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清冷的月光洒在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薄霜。

承瑾牵着承风的手,少年的手心已经被她捂得暖暖的。

“姐,你看天上的星星,像不像你绣帕上的珍珠?”承风忽然指着夜空,眼睛亮晶晶的。

承瑾抬头望去,深蓝的天幕上缀满了繁星,每一颗都在寒风里闪烁,像无数颗散落的珍珠。

她想起陈柏说的话,深海里的珠贝要经数年风浪才能育出珍珠,人也要在乱世里熬出属于自己的光。她低头看着竹篮里的丝线和银簪,又摸了摸腰间的并蒂莲玉佩,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

回到苏州时,已是七日后的深夜。

双凤绣坊的灯还亮着,褐衣少年正站在门口焦急地张望,见了他们立刻迎上来:“你们去了好几天,这让人心急火燎的。爷派人送了东西来了的!”

走进屋里,承瑾看见桌上摆着一个巨大的木箱,打开时里面竟是满满一箱炭火,还有几件厚实的棉袄和几坛好酒。箱子底下压着一张纸条,是陈柏的字迹:“寒冬路远,炭火暖身,好酒驱寒,待我归来共赏春雪。”

承瑾的指尖抚过纸条上的字迹,笔锋遒劲有力,却在“待我归来”四字上带着几分温柔。她将纸条小心地折好放进荷包里,隔着布料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