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不怕冷 作品

第九十七章 情暖桃花巷(第3页)

这日午后,铺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来人穿着粗布长衫,头戴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却在看到墙上的《绣坊春耕图》时,脚步顿了顿。“掌柜的,”他声音沙哑,“听说这里的绣娘能绣山河图?”

承瑾正在整理绣品,闻言抬头:“客人想要什么样的山河图?”

那人取下斗笠,露出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眼角还有一道浅浅的疤痕。“我曾是军中的斥候,”他低声道,“去年在朱仙镇负伤退役,想绣幅家乡的山水,留给家中老小做念想。”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用炭笔画着简略的地图,“这是我家乡的河道山川,只是……我没多少钱。”

承瑾望着那张地图,指尖轻轻抚过纸上的河流走向:“钱不是问题。只是这山河图需得有灵气,你且说说家乡的模样。”

那人眼中顿时泛起光亮,开始讲述家乡的石桥、稻田、溪边的芦苇,讲到动情处,声音微微发颤。承瑾静静听着,手中的炭笔在绢布上勾勒,不多时,一幅初具雏形的山水绣样便呈现出来。

“这般绣可行?”她将绣样递过去。

斥候接过绣样,看着绢布上熟悉的河道弯度,忽然红了眼眶:“像!太像了!就像我站在村口看到的模样!”

承瑾笑着点头:“五日后来取吧。这绣品不收你钱,就当是谢你曾为家国守护山河。”

斥候深深作揖,转身离去时,脚步轻快了许多。陈柏从内间走出,望着那人的背影:“这人身上有股军人的硬朗气。”

“乱世里的人,谁不是一身故事?”承瑾将绣样收好,“他守护山河,我们便为他绣出山河,也算另一种相守。”

五日后,当斥候来取绣品时,整幅山河图已绣制完成。承瑾用了苏绣的虚实针绣山峦,用乱针绣芦苇,连溪水中的倒影都用银线细细勾勒,在日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斥候捧着绣品,手指轻轻抚过绣面,忽然跪地叩首:“多谢掌柜的让我重见家乡!”

承瑾连忙扶起他:“快起来,这可当不起。”

斥候离去后,陈柏望着那幅绣品,忽然道:“我听说岳将军近日在朱仙镇打了胜仗,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咱们真能绣遍真正的山河万里。”

承瑾心中一动,拿起针线:“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先绣一幅《千里江山图》,等收复了失地,就把它挂在汴京的城门上!”

夏日的桃花巷绿意盎然,梧桐叶在阳光下绿得发亮。绣坊里的姑娘们正围着一幅巨大的绢布忙碌,那是承瑾设计的《千里江山图》绣样,需要十几人合力才能完成。青禾负责绣山峦的轮廓,她的针法越发娴熟;曾经在教坊司待过的晚晴,擅长用金线绣制楼阁,指尖的金线在绢布上流转,如月光洒在亭台之上。

赵构派来的内侍再次到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姑娘们围坐绣图,笑语声透过竹帘传出来,与檐下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内侍回宫复命时,对赵构说:“陛下,那桃花巷的绣坊,比画里还要热闹几分。她们正在绣一幅巨大的江山图,说是要等收复失地后挂在城门上。”

赵构正在批阅奏折,闻言笔尖顿了顿:“哦?她们倒有这般志气。”“是啊,”内侍笑道,“听说连退役的老兵都去订制家乡绣品,那里的绣娘们说,要让每个守护过山河的人,都能看到家乡的模样。”

赵构放下笔,望向窗外的梧桐枝,那里的新叶已长得郁郁葱葱。他想起临安雨夜中承瑾坚定的眼神,他困惑得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