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绣山河(第2页)
待客人离去,陈柏望着图纸上的关隘,低声道:“近来京中传言,有人在陛下面前提及咱们绣坊,说咱们私通军方。”承瑾正将丝线分类,闻言动作不停:“咱们行得正坐得端,绣的是山河,暖的是军心,怕什么?”她将一束赤红的绒线缠在线板上,“倒是你,跑商路时要格外小心。”
陈柏握住她的手,掌心的薄茧蹭过她的指尖:“放心,皇城司的旧部都在暗中照应,不会有事。”他忽然从怀中取出个小巧的木盒,打开竟是对玉簪,簪头雕着并蒂莲,“上次在江南看到的,想着……”
承瑾脸颊微红,将玉簪收好:“等打完仗,你亲自为我戴上。”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阳光穿过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映在绣着江山图的绢布上,与画中的山河融为一体。
入秋时,《千里江山图》已绣至黄河流域。绣娘们特意用赭石色的绒线绣出奔腾的浪涛,银线勾出的浪花在灯下泛着粼粼波光。这日深夜,承瑾还在检查针脚,忽然听到巷口传来马蹄声。陈柏匆匆进来,身上带着寒气:“岳将军派人来了,说冬季将至,军中急需一批护耳和手套。”
他解开行囊,里面竟是件染血的棉袍:“这是从阵亡将士身上取下的,上面还留着咱们绣的缠枝纹。”承瑾摸着棉袍上细密的针脚,眼眶微微发热:“让姐妹们都来,咱们连夜赶制。”
消息传开,不仅绣坊的姑娘们赶来帮忙,连附近巷子里的妇人都带着针线来搭手。香吟的母亲把陪嫁的银饰都熔了做银线,晚晴拿出积攒的月钱买棉布,连平日里最胆小的小徒弟,都咬着牙在油灯下飞针走线。陈柏雇了十几辆马车运送物资,锦绣坊的铺面索性关了门,改成临时库房,堆得满满的棉布和绒线,在月光下像座温暖的小山。
赵构收到密报时,正在御花园赏菊。内侍说汴京桃花巷夜夜灯火通明,百姓们自带干粮前去帮忙,连守城的士兵都偷偷送去炭火。他捏着密报的手指微微收紧,忽然对身边的秦桧道:“明日,你代朕去趟内府,选些上好的丝线送去桃花巷。”
秦桧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却还是躬身应下。他走出御花园时,恰逢王黼迎面走来,手里捧着个锦盒:“秦大人,这是小女从边关寄回的绣品,说是桃花巷的姑娘们绣的,您瞧瞧这手艺。”锦盒里是幅小小的雁门关图,杏花掩映的关隘旁,竟用金线绣着只归燕。秦桧看着绣品,嘴角的笑容有些僵硬。
腊月二十三这天,第一批护耳和手套送往前线。承瑾站在巷口目送马车离去,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陈柏将一件狐裘披在她肩上:“岳将军的信使说,等收复了汴京,就请咱们把江山图挂在城门上。”承瑾望着远处城墙的轮廓,那里还留着战火的痕迹,却已能看到新生的绿意。
除夕前夜,汴京飘起了雪花。绣坊里却暖意融融,姑娘们围坐在炭火盆旁包饺子,承瑾正在给大家分桂花糕,忽然听到巷口传来喧哗。王黼带着几个身着官服的人走进来,手里捧着个描金漆盒:“承瑾姑娘,陛下有赏。”
漆盒里是块御赐的牌匾,上书“天下锦绣”四个大字,落款处是赵构的亲笔。王黼笑着解释:“陛下说,这桃花巷的绣品,绣的是手艺,暖的是人心,比宫里的珍宝更金贵。”承瑾望着牌匾,忽然想起临安雨夜中陈柏递来的桂花糕,眼眶微微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