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不怕冷 作品

第一百章 锦绣延绵(第2页)

“您放心。”承瑾握住妇人微凉的手,指尖传来布料下骨骼的轻颤,“我们不仅要绣姚黄,还要绣庭院里的青苔,绣窗台上的兰草,让将军看到绣品,就像站在自家院里。”她让绣娘取来最上乘的明黄色丝线,亲自执笔勾勒牡丹的轮廓,金线在绢布上流转,很快便有了几分国色天香的气韵。

半月后,洛阳老宅牡丹图绣成。承瑾特意在卷轴末端绣了行小字:“待君归时,牡丹正好。”苏氏捧着绣品落泪,临行前将随身的玉簪赠予承瑾:“这是夫君送我的定情物,姑娘带着它,就像带着我们洛阳百姓的心意。”承瑾将玉簪小心收好,后来这枚玉簪的纹样,被她绣在了送给岳飞的庆功锦旗上。

汴京的初夏总是伴着梧桐的浓绿。绣坊的墙上已贴满了收复失地的草图,从颍昌到蔡州,从淮水到黄河,每一寸土地都被绣娘们用丝线重新描摹。这日清晨,岳飞的亲兵忽然策马而来,带来将军亲手写的书信,信中说将士们在颍昌城头悬挂了绣坊送去的锦旗,敌军望见“还我河山”四个金字,竟不战而退。

“岳将军说,这绣品比金戈铁马更能鼓舞士气。”亲兵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将军赠予的宝剑,“将军特将此剑赠予姑娘,说姑娘的绣针与将士的刀剑,都是守护山河的利器。”承瑾接过宝剑,剑鞘上的祥云纹在阳光下流转,她忽然明白,真正的江山不仅要靠刀剑守护,更要靠百姓心中的念想维系。

秦桧的眼线依旧在暗中窥探,却始终找不到发难的借口。桃花巷的绣品早已传遍天下,上至宫廷,下至市井,无数人将绣品视为家国的象征。临安的御书房里,赵构常常对着《千里江山图》出神,龙案上的奏折旁,渐渐多了些绣娘们送来的丝线样本,有江南的孔雀绿,有蜀地的胭脂红,还有北方新收的驼色绒线。

这年深秋,朝廷终于下旨为岳飞平反。消息传到汴京时,桃花巷的百姓自发张灯结彩,绣娘们连夜赶制了幅巨大的《忠烈还朝图》,展开在巷中竟占了半条街。图中的岳飞身披铠甲,骑在白马上,身后跟着凯旋的将士,身前是跪拜迎接的百姓,金线绣成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明亮。

相州的汉子带着乡亲们来送新收的棉花,看到这幅绣品时,忽然朝着北方跪地叩首,泪水混着笑容滚落:“俺儿子在天有灵,终于能看到家乡收复了!”承瑾走上前扶起他,将一幅绣着“魂归故里”的锦帕塞到他手中,锦帕上用金线绣着小小的魂魄,正朝着故乡的方向飞去。

江南的绣坊迎来了第一位宫廷客人。太后派来的内侍带着圣旨,要订制一幅《万国来朝图》作为寿礼,指定要融合南北绣艺,既要展现黄河的奔腾,又要体现江南的婉约。承瑾亲自带着绣娘赶赴临安,在皇宫的织锦房里与内府匠人一同钻研,将汴京的盘金绣与苏州的乱针绣结合,用孔雀绒线绣出丝绸之路的驼队,用珍珠金线绣出江南的龙舟,整整三个月才完成这幅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