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喜事临门(第2页)
姜承瑾咬了口馒头,清甜的麦香在嘴里散开,她忽然想起在滁州军营里,陈柏给她剥的炒花生,心里满是暖意。“那咱们明天就开始收拾屋子吧,”她抬头望着陈柏,眼里闪着光,“妾身还要在绣坊门口挂个牌子,写‘招绣娘’,让大家都知道,咱们的绣坊又开起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绣坊渐渐恢复了生机。姜承瑾把陈柏送的银铃铛挂在门楣上,风一吹,清脆的声响传遍整条街巷,不少躲在破庙里的绣娘听到铃声,都寻了过来。她们带着自家藏起来的针线,有的甚至把嫁妆里的丝绸都拿了出来,绣坊里的绣绷从一张变成两张,再变成五张、十张,渐渐热闹起来。
陈柏只要得了空,就会来绣坊帮忙。他力气大,帮着劈柴挑水;手巧些的活计,比如给绣绷打磨木边,他也学得有模有样。有次姜承瑾教新招的绣娘绣桃花,陈柏在一旁看着,忽然说:“我觉得可以在桃花旁边加些麦穗,现在百姓们最盼着丰收,绣上麦穗,大家看了也高兴。”
姜承瑾眼睛一亮,当即取来丝线,在绣布上添了几枝金黄的麦穗。绣娘见了,都纷纷夸赞:“陈将军这个主意好!以前咱们只绣花草,现在加些庄稼,才像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陈柏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我也是听伙房的老卒说的,他们总盼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转眼到了来年春天,扬州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模样。街道上重新开起了铺子,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绣坊街的桃花也开了,粉白的花瓣落在绣坊门口,像铺了层柔软的毯子。岳将军在城里举行了春耕仪式,陈柏作为将领,带头下田耕地,姜承瑾则带着绣娘们,给百姓们送了些绣着“丰年”字样的帕子。
春耕后的第一个集市,绣坊的生意格外好。百姓们拿着粮食、布匹来换绣帕,有的甚至提前预定了给孩子做满月礼的绣肚兜。姜承瑾忙得不可开交,陈柏便在一旁帮忙收钱,偶尔还会给客人推荐绣样:“这位大娘,您要是给孙女买,我觉得这只绣着蝴蝶的帕子就很好,颜色亮,孩子肯定喜欢。”
傍晚收摊时,姜承瑾坐在绣坊里清点绣品,陈柏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是支金质的桃花簪,簪头的桃花层层叠叠,还镶嵌着几颗小小的珍珠,在油灯下泛着柔和的光。“之前在滁州答应你的,”陈柏拿起簪子,轻轻插在她的发髻上,“等过几日,咱们就把婚礼办了,就请绣坊的姐妹们和军营里的弟兄们,在桃树下吃顿喜酒,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