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赋 作品

青青子吟,悠悠我心(第2页)

赵惠文王看了看拜了一拜后的易小川,只见此时的易小川站于殿中,不卑不亢,气定神闲,果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呀,看来此人绝非寻常之辈,赵何好奇的询问道“听说易先生是庄周的高徒,来我赵国想寻求施展?”

易小川道“禀赵王,在下自稷下随师傅学习数载,昔日于稷下之时,就曾听闻师傅说过,天下诸国,强者为秦、赵、齐,近日偶来赵国,只见邯郸如此繁华,师傅之言果然非假。想当今之世,秦国为宣太后、魏冉一党所把持,秦王软弱,无甚作为,秦国朝堂之上不是楚人变是秦人,我等士子纵有千般能力也难出其右,反倒是赵国…”易小川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他看向赵王。

果然,赵惠文王明显的被小川吊起了胃口,他见小川如此一说又不直言,不由得追问道“依先生之言,赵国又怎样?”

易小川笑道“赵王贤明,天下皆知,文臣武将多取自布衣,试问天下若有一处供白衣之士施展抱负之国,想必非赵国莫属。

赵惠文王听后哈哈大笑道“先生果乃庄周高徒,见解透彻。”

赵惠文王说完又看向庆忌微笑道“爱卿举荐不避嫌,身为阴阳学派却能够举荐它派之士,果乃贤士呀,卿可与祁奚相比呀。”

庆忌赶紧拱手回答道“庆忌一心只求为王上分忧解劳,为赵国称霸谋得一二,此乃微臣应该做的,当不得大王如此夸赞。”

赵惠文王走到二人身旁,他点了点头道“孤王甚为感动,有先生和小川此等大才,赵国之福呀。”

易小川望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了日前自己收到嬴煊的飞鸽传书“荐你于赵王,利大于弊,当事之势,需谨慎处置,切不可强求,小心为上。”

易小川此刻招摇自己乃是庄周高徒虽非己所愿,但这个时代就是以师傅的地位和名声来判断一个人行与不行的年代,倘若不然,恐怕就是说破了天,赵王也未必会见上自己一面,而赵国大军即将集结完毕,留给小川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为今之计,只得铤而走险了。

千百年以来,在泱泱华夏大地上,向来都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无论是何种人,就没有人爱听实话,魏征只有一人,而更多的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因讲了实话,为君王所厌弃的则如过江之鳞,难以计数,即使是历史,也因着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客观条件的丢失,主观因素的更改,历史早已面目全非。

后世有一部片子叫做《一双绣花鞋》,有一个网友在网上写观后感时说道“我不明白的是那个国民党团长的遗孀为何要被劳改,她的老公为抗击日寇侵华而阵亡,他的遗孀就要被劳改,这是什么逻辑呀,看看隔壁的□□,他的姑父被他杀了,他的姑姑自杀,我们又比他们强到哪里,只因着党派不同,这个国家已经忘记了1938年我的乡党们夜渡黄河,用他们的鲜血阻挡了势如破竹的日寇,将日军的铁蹄阻挡在黄河的北岸,六六会战中,八百多人遍体鳞伤,枪断弹绝,那些大多只有16-18岁的孩子“宁跳黄河死,不当亡国奴”,在集体自尽跳下黄河前,他们面向家乡的跪拜是何等的壮烈,他们也许不知道汉家男儿哪堪他人随意践踏的道理,但是他们用自己牺牲为家乡的人们谋得了生存的机会,后死碑是未死之人向战死的英烈在明志…我想,那些六七十年代窝囊而死的名将们,是不是都非常悔恨,是不是都曾想过一句话“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12月13日,这个国家终于有了国家公祭日,虽然晚了65年,可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尊重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民族又有何颜面让别人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