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赋 作品

执子之矛,与子诀别(第2页)

汪子明点头道“此事多亏小川了,要不是有赵国的军队护卫,恐怕这会吾等不知得如何的狼狈不堪。”

易小川赶紧摆手道“不然,不然,小川能力有限,终究无法护得师傅和各位师兄弟安全的呆在稷下,实在是愧不敢当,当不得师兄的称赞。”

尾触听后点点头又问道“小川兄弟,早听闻阴阳学派大家邹衍此刻正在燕国的都城—蓟,不知小川可曾相见?”

小川答道“恩,庆兄是阴阳学派邹衍的得意弟子,托他之福,小川倒是见到了邹衍本人。我和庆兄离蓟之时,邹衍正前往赵国都城邯郸,不瞒二位兄弟,我和这位大师级的人物还相约在邯郸相会哪。”

尾触难过的言道“哎,要不是姬职、乐毅等人,现在的临淄也不会是此等景象,邹衍等名家此刻早早就会前来稷下,哎,遥想当日之稷下,各门各派在此传授论道,百氏争鸣,九流并列,各尊所闻,各行所知,稷下学宫一向是各国学子心之向往的人间圣地,此刻却,却…”尾触的声音哽咽起来,他说不下去了,为了稷下,为了齐国,还有他的师兄熊武威。

小川和子明了解尾触所感,汪子明轻轻的拍了拍尾触的后背以示安慰,小川赶紧又给他倒了些茶水,也与子明师兄一并宽慰尾触。

齐国如此之惨境,未免触动尾触的情绪,小川和子明二人刻意将聊天的内容转向了它国,燕国是此次联军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要避而不谈的国家,因此,聊着聊着,谈话的题目就聊到了赵国。

汪子明对小川道“小川,赵国我虽未曾去过,不过赵国乃当世之强国,谁都不可小觑,听闻赵国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手工业和商业异常繁华?”

小川点头道“恩,我到赵国也有些时日,也算得上熟识一二,就我观察,赵国虽身处四战之地,然,赵王贤达,文臣武将多是不凡,加之近年来未曾遭逢大战,确实国力非凡,特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的赵国,与秦国相比而言,确有一战之力。”

尾触好奇问小川“听闻小川如此说,赵国如此之势,为何仅有一战之力?”

小川笑道“我刚说的都是赵国的强处,它的弱处也不堪不让,赵民奢靡不务本,田畴不修,男女矜饰,农业不利,虽然粮食可以算得上粟支数年,但因着民风已变,赵人不热心农事,设智巧,仰机利而食,此间种种,若是遭逢一场小型的战役暂且罢了,若是耗时经年的大型战役,恐怕这些弱势就会凸显无疑了。”

小川说着就想起了那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役,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实战确实有待商榷,但是赵国在此次战役中近身战时整体弱于秦军确是不争的事实。

“尾兄,师兄,其实在冷兵器时代,除了适当的谋略和战术外,很大程度上,将士战心也是战场中很重要的一环,依此而言,恐怕诸国军队中,若秦军称左,恐怕很难有其右者。”

尾触显然不同意,他首先反驳道“小川此言差矣,想当初孙膑两败魏国,魏军强而齐军弱,魏国因着连年征战,将士战心和军力自比安逸的齐国要强上许多,还不是照旧一败再败。”

子明也点头道“是呀,我也认可尾兄所论。”

小川笑道“那,不知道尾兄和师兄,可听曾听闻秦晋间的崤之战?”

子明点头道“听说过,不过那场战争的胜利者不是晋襄公吗?”

尾触轻轻的皱了皱眉,他没有说什么,因为他的疑惑汪子明已经点出来了,小川道“是呀,晋襄公率军在晋国的崤山隘道大败准备偷袭郑国的秦军,可是秦国更为难得的是,秦穆公不仅是位明主,未曾将失败归罪于孟明视,并且十分相信孟明视,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加之秦人之战力,最终晋人大败,晋人只得了一时之胜,而秦人才获得了长久的胜利。前一段时间伊阙之战,不知师兄和尾兄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