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魔鬼藏在细节中
在所谓的金融领域,两类银行对待储户资金的态度之所以呈现出显著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报酬分配方式的不同……
传统银行向客户承诺,会保障其存入资金的安全,甚至信誓旦旦地宣称,无论遭遇何种情况,客户都能获得固定的回报。基于这样的承诺,传统银行便能够较为自由地将储户的资金,投入到他们自认为合适的各类投资项目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兰银行并不会给出如此绝对的承诺。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种利润和损失共同分担的协议。
这就好比股东有权对公司的各项决策进行投票一样,在伊斯兰银行体系下,客户同样能够参与到银行的投资职能当中。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两者在操作上的差异,我们不妨通过以下示例进行深入分析。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一天,由于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抢劫案件接连发生,你内心充满恐惧,担心自已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于是,你找到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将价值10,000的珠宝交给他保管。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第二天,这位朋友的房子不幸被盗,他失去了所有财物,其中就包括你托付给他的珠宝。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求朋友退还那价值10,000的珠宝,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你是出于自愿将贵重物品交给朋友保管的,而且朋友也采取了所有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比如把珠宝放在保险箱里,妥善藏好钥匙,并且没有四处炫耀。
这是一起实实在在的盗窃案,其结果对你们双方都造成了影响。朋友失去了自已的财物,而你也失去了那价值10,000的珠宝。在这种情形下,你唯一能做的,便是承受损失,然后继续前行。
现在,再来设想一种相反的情况。这次不是你去找朋友,而是朋友主动找到你,向你提出借10,000的请求。他表示希望用这笔钱投资一家企业,并承诺一年后还给你11,000。
考虑之后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就在他拿着钱回家的途中,遭遇了抢劫,你的钱也随之丢失。此时,你要求朋友退还10,000,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答案是合理的。因为你把钱借给了他,当他将钱放进口袋的那一刻起,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便与你无关,你无需对此负责。这,正是传统银行的运作逻辑。
当你把钱存入银行账户时,实际上并非是在单纯地“存钱”,而更像是在“借钱”给银行。
尽管银行可能会用“存款”这样的术语,让这个行为听起来更为专业和吸引人,但本质上,你是把钱交给银行,并约定银行可以代表你进行投资,同时给予你一个固定金额的回报。
例如,如果你存入10,000,银行通常只会保留10%,也就是1,000的现金,以维持基本的资金流动性,用于满足其最紧急的资金需求。
而其余的9,000则会被银行贷给企业,以获取更高的利息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突然要求提取大额款项时,银行有可能拒绝退还你自已的钱。
这就如同你借钱给朋友做生意,某天你突然要求朋友归还这笔钱,朋友可能无法立刻满足你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你需要提前三天打电话告知朋友,并解释你为何需要这笔钱。然后,如果这位朋友认为他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现金,你才有“特权”取回自已的钱。
传统银行在面对储户提款需求时,情况亦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银行在允许你提取自已的钱之前,会反复询问各种问题……因为每挪用一笔资金,都意味着他们的投资可能会遭受一定损失。
那么,当投资到期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按照约定,在向你支付事先承诺的固定金额后,银行会将投资所获得的任何利润全部据为已有。
如果投资遭受损失,从理论上来说,银行应该承担这些损失。毕竟,所有银行都会信誓旦旦地承诺:“您的资金在我们这里是安全的!”然而,这种美好的承诺往往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事实上,只要银行盈利,他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利润全部收入囊中。但一旦出现亏损,他们却很少会动用以前的收益来偿还客户的损失。
相反,他们宁愿引发银行挤兑现象——当借贷的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在这些企业中投资的客户将会血本无归。
然后,银行便会等待政府介入,用纳税人的钱来弥补储户的损失。如此一来,实际上只是间接地充实了银行所有者的腰包。
就拿零八年金融危机来说,当时就发生了类似的情况——普通民众承受了巨大的损失,而银行经理们却卷走了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的巨款,然而,却很少有人因此被送上法庭。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也不过是制定一些法规……即便无法完全阻止,至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公然的欺诈行为。但那些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却往往从未被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