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5章 意图是什么?
穿过幽静的月洞门,便是内院。
内院不大,却格局雅致,百年老槐如伞盖般撑开,枝叶间漏下几缕昏黄的灯光,映照出廊下几张沉静的脸。
正厅灯火柔和,未见金碧辉煌,却处处透着古朴庄重。
一张长条形的红木餐桌,约有六七米,静静摆放在厅中间,桌面光洁如镜,上面整齐摆放着八套餐具。
全部是白瓷碗、竹筷、青花小碟,每人一份,朴素得近乎简朴。
厅内已有几位服务人员正在忙碌,见杜中源已经引着客人来了,纷纷含笑点头,示意路北方等人落座。
“来,都坐下吧。”一个低沉而温和的声音从上首传来。
众人抬头,只见一位老人已悄然入座。
他身穿一件藏青色薄呢中山装,银发整齐,面容清癯,眼神却如深潭静水,一眼望去,便让人不自觉地收敛心神。
正是领导。
“今天,大家都别拘束啊,这不是什么正式场合,就是一顿便饭。”领导微微一笑,抬手示意,“你们,都自我介绍一下吧,说说你是谁?做什么的,让大伙儿认识认识。”
气氛顿时轻松了些。
第一位是来自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姓陈,四十出头,声音清朗:“我是陈志远,主要从事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去年我们团队乘坐‘深蓝一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3827米,完成了海底地质采样任务。”
“哦?”蔡老来了兴趣,“3800米,什么感觉?黑吗?怕吗?”
陈志远笑了笑:“黑是真黑,外面一点光都没有,像掉进墨水里。但不怕,因为我们知道,每一米下潜,都是人类的脚印,在往深海延伸。”
蔡老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第二位是农业科学院的种子专家。姓林,三十六七岁这样。说话带着南方口音:“我是海南来的,我叫林召,也是袁老队队的成员,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跟水稻种子打交道。这些年,在我们海南育种基地,培育出几个抗旱耐盐碱的新品种,已经在西北和沿海滩涂推广了。”
“已经推广了?产量怎么样?!”领导瞪大眼问。
“这?产量?确实还没上去,只有500公斤一亩!”年轻人林如如实回答。
领导却并没见怪,相反轻拍桌面,鼓励道:“粮食安全,根子在种子!你们这些‘育种人’,比我们这些‘管人的人’,要更厉害!林召,你跟你们领导说,争取这几年,给我将产量给整上来,这样,咱们国人就不惧粮食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