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第2页)
然而,何雨柱同样深知,这繁荣盛景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
紧随其后的,将是一场犹如海啸般来势汹汹、铺天盖地,足以席卷整个香江的严重金融危机。
在这场风暴之中,哪怕是在金融界久负盛名、根基深厚如参天巨擘一般的恒生银行,也难以凭借自身之力在狂风巨浪中独善其身。
最终,只能在无奈与不甘之中,眼睁睁看着银行易主,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可奈何地走向新的局面。
正因如此,何雨柱凭借着来自未来的敏锐洞察力,精准地察觉到当下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绝佳时机。
若能果断出手,购买土地建造工业大厦,而后巧妙布局,在1965年或1966年,趁着市场行情攀升至高位之时,将这些精心打造的工业大厦果断出售。
如此这般环环相扣的操作,不仅能够如同在汹涌波涛中精准掌舵一般,巧妙避开金融危机即将带来的惊涛骇浪与巨大损失,还能凭借对市场走势的精准判断,从中斩获极为丰厚的利润。
细细想来,这无疑是一笔经过深思熟虑、精于算计,极为划算的生意,一旦成功,足以改变公司乃至他个人在香江的商业格局。
一旁的廖烈樱听闻何雨柱的计划,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之色,情不自禁地脱口问道:“咱们公司如今已经坐拥28栋工业大厦了,规模已然十分可观,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你为何还要继续盖工业大厦呢?这计划听起来实在是太过激进了些。”
她眉头轻蹙,对何雨柱看似大胆冒险的计划感到困惑不已。
何雨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温和的微笑,轻轻点了点头,而后耐心地解释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今年的生意相较去年,有着极为明显的起色?”
实际上,自1959年起,香江的商业环境便如同被春风轻柔拂过,逐渐从之前的低迷中回暖复苏。
1959年时,进出口总货值仅为81亿元,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这一数值虽说不上惨淡,但也难言乐观。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到了1961年,这一数字便如火箭般大幅攀升至99亿元,如此迅猛的增长势头,在短短两年间得以彰显。
这一清晰且显著的数据变化,无疑有力地表明,香江的经济正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姿态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也随之与日俱增,愈发旺盛。
而且,何雨柱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判断,这种上升趋势并不会在短期内戛然而止,还将持续数年之久,一直延续到1967年之后,才会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遭受波折。
在这期间,地价的上涨态势更是尤为引人注目,以中环的旧楼为例,其出售价格从原本的400平方尺,一路如同坐了直升机般飙升至1000平方尺,即便价格涨幅如此之大,令人咋舌,可市场依旧呈现出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买家们如同发现了宝藏一般趋之若鹜,卖家们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赚得盆满钵满。
廖烈樱眉头轻皱,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隐忧,郑重其事地提醒道:“你可别忘了,公司目前还有1500万的贷款尚未偿还呢!”
这笔数额庞大的欠款,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时刻沉甸甸地压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上,成为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何雨柱听闻此言,却显得极为淡定从容,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轻松回应道:“放心吧,咱们再借一年,等到1963年的时候再去偿还也不迟。”
原来,那1500万的贷款年利率仅为一分,细细换算下来,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不过150万而已。
以如今何雨柱公司蒸蒸日上的盈利能力,这区区150万的利息支出,在他眼中实在算不得什么。
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犹如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仅仅只需半个月的时间,便能从源源不断的营收中轻松赚取回来这笔利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