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紫电 作品

第八十六章 远方来客(九)(第2页)

科纳尔家族的先祖,只是一个连名字都没能留下的平民,与同时代千百普通海蓝人一样,终日摇着船桨,在内河水网中穿梭,用咸鱼与海盐与陆上居民交换谷物。

他们一面要提防芦苇丛中可能射来的暗箭,一面要忍受内陆贵族的盘剥,而后者有时比前者更恐怖。

虽然随着海蓝公社的壮大,从事内河商贸的海蓝人的处境有所改观:

驳船的吨位越来越大,所受保护也越来越周全,甚至出现了有护航的大型商船队,每年浩浩荡荡地驶向帕拉图;

海蓝人也开始有底气与内陆的统治者们讨论更合理的税率;

但这些都并未改变科纳尔家族的命运,真正改变科纳尔家族命运的,是海蓝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海洋。

随着两山狭地从古帝国崩溃之后的混乱中恢复,人口增长加大了对于海外商品、尤其是东方奢侈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扩张,越来越多的手工业制品也需要出口。

于是,海蓝人的目光,逐步从内河投向海洋。

科纳尔家族的祖先们正是乘上这一轮东风,才有今天的海蓝首富。

所以科纳尔家族的发迹史,就是海蓝的海外扩张史。

数代名讳已不可考的科纳尔们,都是以水手的身份,登上了前往海外的桨帆船。

彼时的海蓝商船上,水手与行商之间的界限很模糊。

必要时,押货的商人也得坐到凳子上摇桨。

水手则被允许在“船箱里和桨凳下”携带一定量的免运费商品自行贩卖,因此水手也可以被视为本钱较少的商人。

通过在沿途各港口叫卖随身货物,科纳尔家族的祖先们一点点积攒本金,经历数代人的惨淡经营,终于有一个科纳尔能够作为商人、而不是以水手的身份登上桨帆船。

而那个科纳尔选择投身于一项在当时看来颇有争议、日后却成为海蓝的支柱的行业——奴隶贸易。

彼时,大公教会虽然允许奴役异教徒和无信仰者,却在为异端是否可以被奴役而争论不休。

但科纳尔们并不在乎这些区别,他们只是在延续一种比公教信仰历史更悠久的赚钱方式。

接下来几代人的时间里,科纳尔们把西方的奴隶卖到东方,把东方的奴隶卖到西方,把南方的奴隶卖到北方,又把北方的奴隶卖到南方。

总而言之,哪里有海蓝商船,哪里有奴隶生意,哪里就有科纳尔的身影。

在此期间,科纳尔们又发现了一个新商机——卖木材给异教徒。

信仰异教的撒拉森人的土地干旱少雨,木材是他们急需的战略资源。

而金顶山脉、遮荫山脉与帕拉图内陆生长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梣木、松树、冷杉和山毛榉。

尽管教宗和皇帝——不管是东边那位还是西边这位——都三令五申禁止对异教徒出口木材,就像他们禁止向异教徒出售奴隶。

但撒拉森人的黄金白银是实打实的,皇帝和教宗的话又值几个钱?

财富在呼唤,就和同时代的其他海蓝人一样,科纳尔们对皇帝和教宗的禁令置若罔闻,“义无反顾”地参与进了利润丰厚的木材贸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