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调略楠氏(第3页)
谋士的“察”术太过于厉害,这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心态去应对这种负作用,但终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千年,这样的谋士真的是凤毛麟角。
就好比刘邦与张良。张良是谋士中顶尖的代表,出身贵族、五世相韩,甚至还策划并刺杀过秦始皇。学识涵养以及胆量也是不小。刘邦就一破落户出身,平民身份。
一个贵族安心辅助一位平民,这个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很怪异的。
刘邦身上有什么呢?论见识自然不如张良,论经历也不如张良,论运筹更不如。
但论断术,张良不如刘邦。
刘邦可以暴跳如雷骂韩信忘恩负义,转眼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怒而笑骂改为:什么代理齐王,直接封齐王。这一点张良做不到,吕后在夺嫡之战中,让人将张良强行请过来,要求张良站队。张良最终站队,给刘盈出主意,请商山四位老头出山,使得刘邦不得不打消废掉刘盈太子的念头,吕后的皇后之位也保住了。
如果张良硬是不来,吕后也不可能强请到。就算强请到,张良一言不发,吕后也没有办法。因为张良察术太过于厉害,使得其每一件事情都能通透厉害,这样断术反而弱于普通人。过于明察,原有的胆量就会被削弱而不是加强,这是物极必反之理。
这好比一个人知道越多,胆子越小,前怕狼后怕虎,谋士就是这种类型。刘邦则不同,他每一步都在学习成长,都是闯出来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家常饭,他相对于张良来说是一个无知的存在。无知即无惧,这样的人断术反而发达。
一个人的断术发达如果没有人指点,那就变成莽夫了,同样没有用。
故而,主君一定是需要谋士指点。前提自然是谋士与主君是皮毛关系,亲密无间。所以观察古代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并不是某一行的专家,但他身边一定围绕着一个绝对信任且对他们言听计从的顶级谋士团队。
主君是胆,谋士是眼。无眼有胆是莽勇,有眼无胆是软弱。一般读书太多,或者自以为通透之人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的,找个明主帮人出出主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人那么厉害,却愿意站在幕后替人谋划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珠子,当你串起来,就会发现“谋”重要,“断”更重要,历史上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往往不是最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但一定是最敢做决定的人。
例如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换成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或者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任意一人,都不会有贞观之治。因为把李建成射下马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谋略,而是当机立断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多数时候,谋士提交的“妙计”不是“一计定乾坤”,而是谋士班子们给出数个对策的排列组合,随后便把压力交给主君,主君综合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艰难地转动历史的巨轮。
就算是决策失误,谋士尚可改换门庭,主君只能人头落地,满盘皆输。
可以说,做决断才是最艰难的,一着不慎,就是万丈深渊。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就会发现谋士易找,主君难寻。刘邦的主要班底是沛县人,朱元璋的主要班底是凤阳人,太平天国的主要班底是金田人。
一旦有了主君,谋士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因为真正稀缺的是君主的决断之才和担当之勇,而谋士这样的班底,或许一个县的人口就能给你配齐。
所以,在重大决策之际,主君能主动站出来指定合适的前进方向,比什么锦囊妙计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