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养老院的阳光方程(第3页)

下午,赵环带着修改后的图纸去了养老院。李阿姨正坐在紫藤花架下,手里攥着褪色的手帕。花架的柱子上刻着模糊的字迹,是经年累月的摩挲留下的。“赵工,你看这花架,”李阿姨指着缠绕的藤蔓,“春天开紫花的时候,他总说像天上的星星掉下来了。”

赵环蹲下身,测量着花架的尺寸。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把碎钻。他在图纸空白处画下一个弧形的顶棚,让紫藤能顺着结构攀爬,这样既不影响新楼采光,又能保留花架。“李阿姨,”他指着图纸上的弧线,“以后阳光会从这里照进来,像星星落在春水里。”

李阿姨凑近看了看,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这弧度,跟我家老郑当年搭葡萄架时一模一样。”

回去的路上,赵环收到甲方的邮件,同意了弧形走廊的设计,但要求他必须参加下周的成本控制会议。他看着车窗外掠过的梧桐树,想起早上会议桌上的咖啡杯,杯底的褐色液体像极了老人们手上的老年斑。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郭静发来的照片:窑炉里新出的陶碗,釉面上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弧线,像极了他图纸上的“阳光走廊”。下面附了句话:“今天开窑,火神帮你画了条完美的曲线。”

赵环笑了,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过那道弧线。他知道,这世上有些弧度,不能用尺子丈量,却能丈量人心的温度。就像此刻,他握着手机的掌心,正传来陶土般温润的暖意。

晚上,赵环在电脑前调整走廊的弧度参数。屏幕上的三维模型里,阳光像液体一样流淌,在地面形成一个柔和的椭圆光斑。他想起李阿姨说的“星星掉下来”,忽然在模型的穹顶处加了几个细小的透光孔,计算好冬至日的角度,让阳光能在特定时刻形成星芒状的投影。

父亲的电话在这时打进来,语气带着惯常的严厉:“听说你为了什么阳光弧度跟甲方吵起来了?赵环,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建筑是理性的……”

“建筑是理性的,”赵环打断他,“但理性的尽头,应该是温柔。”他看着屏幕上的光斑,想起郭静说的“泥土记得指尖的温度”,忽然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建筑——好的空间,会记住那些被精确计算过的温柔。

挂了电话,赵环在设计说明里写下:“本项目所有弧形结构的曲率,均参考了60岁以上老人膝盖的弯曲角度。阳光通过这些弧度时,会被分解成适合阅读的照度,以及能让关节炎患者感到舒适的温感。”

窗外,月亮正爬上设计院的玻璃幕墙。赵环收拾东西时,发现桌角有块陶土样本,是郭静上次来看他时留下的。他把它握在手里,感受着泥土特有的微凉,忽然明白,所谓理性与感性的交融,或许就像这陶土——既需要精确的揉捏,也需要放手让它记住掌心的温度。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