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29章 雨靴水痕在地面的抽象构成(第2页)

他们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光透过雨幕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斑马线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晰,白色线条与地面的水痕交织,构成一幅动态的抽象画。赵环停下脚步,从公文包里拿出平板电脑,打开建筑设计软件,指尖在屏幕上快速缩放——他正在调取这个路口的三维模型,试图将眼前的水痕图案与模型中的排水系统叠加。

郭静凑过来看,屏幕上冰冷的蓝色管网与地面温暖的褐色水痕形成奇妙的叠印。“你看这里,”赵环指着屏幕上一个排水口的位置,“理论上水流应该沿着坡度向这里汇集,但实际上……”他指向地面一道逆势而上的水痕,“这道痕迹违背了重力法则,像你陶坯上故意捏出的反弧。”

“有时候违背‘法则’才是创造的开始。”郭静的指尖轻轻点在平板电脑的屏幕上,仿佛在触摸那些虚拟的管道,“我老师曾说,陶艺家要学会与泥土谈判,而不是征服它。就像现在这地面,雨水、泥土、行人的脚步,其实都在进行一场即兴创作。”

他们在路口站了很久,看着不同方向的雨靴踩出各异的水痕,有的急促如点彩,有的舒缓如长线条,偶尔有自行车驶过,车轮甩出的水花在地面拓印出环形的轨迹,如同郭静在陶轮上旋转时留下的同心圆。赵环忽然意识到,城市的地面其实是一块不断被改写的陶板,每个行人都是无意识的陶艺家,用脚步在潮湿的介质上留下转瞬即逝的作品。

“要不要做个实验?”郭静忽然眼睛发亮,像发现新釉料的孩子,“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不看脚下,只凭感觉踩水,然后回头看看能‘捏’出什么样的图案。”

赵环犹豫了一下,作为习惯精确计算的建筑师,这种完全依赖直觉的行为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但看着郭静眼中跃动的光,他听见自己说:“好,不过得记录下坐标参数,看看直觉与理性的偏差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是,在雨后初晴的街道上,一个穿着西装的建筑师和一个提着陶土工具包的陶艺家,开始以一种近乎孩童的方式行走。他们不看地面,任由雨靴随机踩进积水里,溅起的水花在裤脚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赵环能感觉到鞋底与地面接触时的不同阻力——踩在光滑的瓷砖上是一种反馈,碾过粗糙的沥青又是另一种质感,这让他想起郭静描述的“揉泥时手掌对泥土颗粒的感知”。 走到街区尽头,他们同时回头。身后的地面上,两道交错的水痕轨迹蜿蜒伸展,赵环的脚印相对规整,带着不自觉的平行倾向,而郭静的则充满了突然的转折和自由的弧线,偶尔有几个深凹的印记,显然是她故意用力踩下的结果。最奇妙的是,在某些节点,两人的脚印重叠或相切,形成了类似建筑图纸上“节点大样”的复杂图案。

“像不像你设计的那个螺旋楼梯?”郭静指着一处两人脚印交汇的地方,那里的水痕形成了一个不完整的螺旋,“但多了些泥土的颗粒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