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工作室灯光的釉色显色指数调校
赵环第三次调整轨道灯角度时,郭静正蹲在窑炉前翻检刚出窑的青瓷杯。那些杯子的釉面泛着月光般的冷白,在顶灯直射下却像蒙着层灰,她指尖划过杯口时,连开片纹路里的冰裂纹都显得钝了。 “还是不对。”她抬头时,额前碎发沾着细小的釉料粉末,像落了层星子的碎屑,“你看这只‘雨霁’,窑里明明烧出了天青色的晕染,到这儿就成了青白。”
赵环放下手里的激光测距仪,视线从天花板的灯具矩阵移到她捧着的杯子上。工作室是他去年帮忙改造的老厂房,挑高五米的空间里,他按美术馆展陈标准布了十二组可调光轨灯,色温锁定在5000k——建筑照明里最接近自然光的参数,此刻却让陶釉失了魂。
“显色指数。”他蹲下来,指尖在杯身投下的阴影边缘比了比,“ra值不够。你烧的这种汝窑釉,对450纳米波长的蓝光反射特别敏感,普通商业灯具的光谱里这部分是断层。”
郭静忽然笑了,伸手在他衬衫口袋里摸出支铅笔,在他手背上画了道弧线:“说人话。”
“就是灯太‘懒’了。”赵环捉住她沾着釉粉的手指,那指尖还带着窑火的余温,“它只肯照出物体的轮廓,却读不懂釉色里藏的光。就像我给老教堂画修复图时,用CAd标不出彩绘玻璃在晨祷时的光晕层次。”
他这话让郭静想起上周在他工作室看到的图纸。那些标注着精确到毫米的梁柱节点图旁,他用红铅笔描了道虚线,旁边注着“春分日上午九点,阳光穿过玫瑰窗的轨迹”。那时她就觉得,这个总把“结构逻辑”挂在嘴边的人,骨子里藏着对光影最柔软的执念。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他们把所有灯都关了。西向的高窗正对着一片老槐树,晚照穿过叶隙筛进来,在展架上的陶器表面流动。郭静忽然把那只“雨霁”举到光里,赵环看见釉色瞬间活了——天青底色上浮着淡淡的粉紫,像他某次在苏州园林里撞见的、夕阳浸透荷塘的颜色。
“找到了。”郭静的声音里带着雀跃,“自然光的显色指数是100,可我们总不能只在晴天工作。”
赵环打开手机里的照度计App,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停在380lux。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建材市场看到的特种显色灯,那些为珠宝店设计的灯具,能让钻石火彩提升三成。“或许可以试试Led全光谱灯。”他划开手机相册,调出存着的灯具参数图,“ra97,光谱曲线接近自然光,连450纳米的蓝光波段都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