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55章 工作室灯光的釉色显色指数调校(第2页)

郭静凑过来看时,发梢扫过他的手腕。她的呼吸落在屏幕上,凝成一小片水雾,恰好遮住“色温5500k”的字样。“但会不会太亮?”她指尖点着屏幕边缘,“我揉泥的时候,喜欢光暗一点,像在窑洞口等釉色变化时那样,有点暧昧的朦胧。”

赵环忽然笑了。他想起自己设计书房时,特意在书桌上方装了可调光的磁吸灯,画图时调至600lux的冷白光,读古籍时就拧到2700k的暖黄。“可以做双轨系统。”他捡起地上的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了道简易剖面图,“主照明用全光谱灯,再在陶轮上方加一组可调色温的射灯,你捏坯时调暖光,上釉时开冷光——就像建筑里的基础照明与重点照明,各司其职又互相成全。”

粉笔灰在昏暗中簌簌落下,像微型的雪。郭静看着他弯腰画图的侧影,忽然觉得那些关于显色指数、光谱曲线的术语,竟比任何情诗都让人安心。他总能把她那些模糊的感受,翻译成可触摸的解决方案,就像她此刻看着他画的灯轨图,忽然明白他说的“建筑是凝固的诗”,原是指理性框架里,永远为感性留着呼吸的缝隙。

调灯那天是周六。赵环带来的电工师傅扛着梯子在天花板下穿梭,郭静则在陶轮前试烧新的釉料配方。当第一组全光谱灯亮起时,她正把蘸着玛瑙红釉的笔刷停在素坯上——釉料在灯光下泛着宝石般的光泽,连笔锋扫过的痕迹都清晰得像乐谱上的音符。

“怎么样?”赵环站在梯子上问她,额角渗着细汗。他手里还攥着色温测试仪,屏幕上“ra97.3”的数字亮得刺眼。

郭静没说话,只是把刚上好釉的坯体转了半圈。灯光顺着坯体的弧度流淌,釉色里的金属光泽像活过来的星子,在素白胎骨上晕染开。她忽然想起昨夜他在图纸上标注的灯具位置,那些精确到厘米的坐标,此刻都成了让美显形的密码。

电工离开后,赵环帮她把散落的工具归位。郭静忽然关掉主灯,只留下陶轮上方那组暖光灯。橘黄色的光束在地面投下圆形的光斑,像给他们圈出了片小小的宇宙。

“你知道吗,”她从背后轻轻抱住他,脸颊贴在他沾着灰尘的衬衫上,“我师父以前总说,好的窑火要懂釉料的心思。现在我觉得,好的灯光也要懂。”

赵环转过身时,暖光恰好落在她的眉骨上,把瞳孔照得像浸在温水里的黑曜石。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老教授说过“建筑的灯光要让人忘记灯的存在,只记得光的温柔”。此刻他看着郭静指尖残留的釉料在光线下闪烁,忽然明白所谓显色指数,不过是理性为感性找到的语言——就像他测量过无数次的梁柱间距里,藏着的原是让人安心栖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