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58章 建筑场地的陶土取样记录
赵环的登山靴碾过第三块风化岩时,郭静正蹲在工地临时搭建的木板旁,把刚从基坑里挖出来的陶土捻成粉末。四月的风裹着沙砾掠过安全帽檐,她发尾沾着的土屑被吹起来,像细小的星子坠入他展开的地质勘察图。 “第三处取样点ph值偏酸性。”郭静把玻璃试管举到阳光下,浑浊的悬浊液里浮动着极细的石英砂,“你看这分层,黏土含量至少在60%以上,烧出来会带青灰色的底釉。”
赵环的钢笔在图纸边缘画出取样点坐标。这片待改造的老厂区地下藏着明代官窑遗址,甲方坚持要在新美术馆的地基里嵌入陶艺装置,让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六百年前的窑火余温产生对话。此刻他脚边的土样袋上标注着“dk-07”,袋口渗出的泥浆正缓慢晕染图纸上的等高线,像她上次在陶轮上故意让釉料流淌出的肌理。
“钢筋保护层厚度需要增加两公分。”他用指腹摩挲图纸上的桩基分布图,“黏土的膨胀系数比普通黄土高12%,雨季可能会影响基础沉降。”
郭静忽然笑起来,指尖蘸着试管里的泥水,在他的安全帽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陶器轮廓。“赵工,你测量土壤含水率的时候,就没觉得这土握在手里的湿度,像极了拉坯时最趁手的软泥?”她摊开手心,那些红褐色的颗粒正随着她的呼吸微微颤动,“明代工匠选这里建窑,肯定也摸过同样的土——你看这沙粒的棱角,被水流打磨得刚好能锁住釉色。”
工地监理的对讲机在远处滋滋作响。赵环看着她指甲缝里嵌着的土渍,忽然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看到的那排试片:同样的陶土在不同窑温下呈现出月白、天青、蟹壳青,最特别的一块在窑变时形成了类似建筑剖面图的纹路。他当时还笑话她把试片摆成了结构力学模型,此刻却发现自己正无意识地用钢笔在土样袋上标注着“适合1280c还原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