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61章 商务午餐的刀叉与陶勺的材质对话(第2页)

侍应生换骨碟时,郭静忽然把陶勺塞进赵环手里。粗粝的陶土与他常年握绘图笔的指腹相触,掌纹里仿佛渗进了窑火的余温。“你试试用这个喝汤。”她的指尖划过勺柄上螺旋状的刻痕,“这是我模仿你给老城区画的排水管道剖面图做的纹路。”

金属刀叉在赵环手边泛着冷光,陶勺的弧度却恰好贴合他虎口的曲线。南瓜汤混着陶土吸附的阳光气息滑进喉咙时,他忽然理解了李总监上午在会议室说的“温度误差”——那些用全站仪测不出的毫米级偏差,或许正是艺术品对抗冰冷参数的呼吸间隙。

郭静正用面包蘸着盘底的酱汁,陶盘边缘的冰裂纹里卡着几粒芝麻,像她总说的“釉料在高温里私奔的痕迹”。“昨天翻到本五十年代的陶艺杂志,”她突然开口,面包屑粘在唇角,“里面说最好的陶勺,要能让使用者想起母亲熬粥时木勺刮过砂锅的声音。”

赵环的刀叉悬在半空。设计院的打印机还在吞吐着带墨香的蓝图,而郭静的轮盘上,新揉的陶土正带着她掌心的温度旋转。他忽然抓起公文包翻出图纸,铅笔在“材料清单”一栏重重划掉“不锈钢支架”,改成“青灰陶基座,预留0.5mm自然形变空间”。

邻桌传来香槟开瓶的脆响,郭静的陶杯里,冰块碰撞的声音混着窗外的车流声。“我让工作室烧了组小样。”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陶环,内侧刻着细密的刻度,“你看,这是用你给的结构数据做的收缩试验,每道刻痕对应1200c时的毫米变化。”

陶环贴在赵环手背上,比体温低两度的凉意里,藏着泥土与火焰谈判的秘密。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在她工作室看到的那排试片,不同釉料在相同温度下呈现的千般姿态,像极了他电脑里那些被甲方毙掉的“过于感性”的立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