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67章 施工日志的陶艺烧成曲线记录

赵环的施工日志第37页,有两条截然不同的曲线。 左边是用黑色水笔绘制的混凝土养护温度折线图,横轴标着“小时”,纵轴是“摄氏度”,线条平直如标尺,只在第三天凌晨三点有过一次0.3c的微小波动——那是暴雨冲垮临时保温棚的两小时。数据旁用正楷标注着处理方案:“03:15 启用备用加热装置,05:08 恢复标准养护温度20±2c”,末尾盖着蓝色的项目监理签章,方方正正,像块压在宣纸边角的镇石。

右边则是一条用赭红色马克笔勾勒的波浪线,起笔急促,在中段陡然攀升,又以柔和的弧度缓缓回落,尾端还带着个俏皮的小弯钩。曲线旁没有数字,只有几行娟秀的小字:“松木火,1260c时釉面开始流动,降温时窑门留缝三分,听见冰裂纹像初春解冻的小溪。” 字迹边缘沾着些微土黄色粉末,是郭静昨天带给他的新窑试烧的陶土碎屑。

此刻是晚上九点十七分,工地临时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赵环捏着那支赭红色马克笔,指尖悬在日志本的空白处,迟迟没有落下。桌面上摊着三份文件:钢筋焊接检测报告、明日材料进场清单,以及郭静下午送来的一张A4纸——她手绘的“青瓷烧成曲线示意图”。

纸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窑内气氛的变化:天青色部分写着“还原焰,一氧化碳浓度3%”,豆绿色处画着个小小的火焰符号,旁边注“氧化焰转还原焰的临界温度,要像给咖啡拉花转手腕那样轻”。最让他驻足的是页脚那句:“每种土都有自己的脾气,就像每批钢筋的屈服强度总有细微差别。”

手机在桌面震动了两下,是郭静发来的照片:她的工作室台面上,并排摆着三支粗陶试片,分别标着“800c”“1050c”“1300c”。配文说:“最低温那片像没醒透的面团,最高温的釉面亮得像你设计的玻璃幕墙——但我更喜欢中间那片,有气孔,会呼吸。”

赵环对着照片笑了笑。他想起三天前在工地见到的那批不合格的钢筋,屈服强度比标准值低了5mpa,监理方坚持要退场,供应商却辩解说是“正常误差范围”。他蹲在钢筋堆旁,用游标卡尺反复测量同一截钢筋的直径,郭静恰好来送他落在工作室的设计稿,见状也蹲下来,指尖抚过钢筋表面轧制的花纹:“你看,它的纹路比别的钢筋乱,像窑火不稳时烧出来的坯。”

那时他还没明白她的意思,直到此刻盯着施工日志上的温度曲线,忽然懂了——建筑与陶艺,原来都在和“不完美”较劲。他要求的“误差≤±0.5mm”,和她追求的“釉色均匀中留一丝窑变”,本质上都是在人力与自然的博弈里,寻找一种清醒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