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建筑模型的陶艺釉彩上色方案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赵环正用镊子调整美术馆模型的穹顶弧度。毫米级的误差在台灯下被放大成清晰的阴影,他对着图纸测量第三次,指尖悬在亚克力材质的穹顶边缘,忽然听见玄关传来钥匙转动的轻响。 郭静带着一身陶土与松柴的气息走进来,帆布包往沙发上一放,就被工作台中央那座半米高的建筑模型吸住了目光。模型是用激光切割的椴木板搭建的,白坯素净,像被月光洗过的骨骼,唯有几处用马克笔标注的色块,暗示着未来的材质肌理。
“比上次见面时多了两翼展厅。”她走过去,指尖避开那些纤细的廊柱,轻轻落在基座边缘,“你在等我带釉料来?”
赵环放下镊子,转身时带起的气流让模型顶端的风向标微颤。“按原计划,今天该确定外立面的色彩方案。”他从抽屉里抽出一卷图纸,展开在模型旁,“设计院要求用冷灰色系体现美术馆的沉静,但我总觉得少了点呼吸感。”
图纸上用不同灰度的色卡贴出渐变效果,从接近水泥的浅灰到近乎墨色的深灰,边缘标注着 pantone 色号与对应的石材样本。郭静弯腰细看,忽然笑起来:“赵建筑师,你把色卡排列得像钢琴键盘,是打算让参观者从台阶上走过去时,听见光的音阶?”
她解开帆布包,倒出十几个巴掌大的素陶试片。每片陶土上都施着不同的釉料,有的像被晨雾漫过的湖面,有的带着窑火炙烤后的冰裂纹,最边缘一片泛着极淡的青紫色,像将夜未夜时的天色。
“这些是我按你给的参数调的。”郭静拿起那片青紫色试片,对着灯光转动,“基础釉料里加了百分之一的钴料,烧出来会随光线变化——正午看是浅灰,傍晚偏蓝,阴天又带点紫调,像……”
“像老城区巷弄里,被云影反复擦拭的青砖墙。”赵环接过试片,指尖触到陶片边缘细微的毛刺,那是手工修坯时留下的温度,“你怎么知道我在想老建筑的肌理?”
“你上次说美术馆要‘让光有轨迹’,”郭静又拿起一片带冰裂纹的试片,“我就想起你描述过的那栋民国建筑,墙面上的雨痕像时光写的诗。釉料的开片会随温度变化,就像建筑会记得每一场雨的重量。”
赵环忽然沉默了。他盯着模型西侧的玻璃幕墙,那里本该用透明亚克力模拟,但此刻在他眼里,郭静带来的试片正一片接一片浮上去,在灯光下流转着不确定的光泽。他习惯用参数定义一切——反光率、透光系数、色温区间,但郭静总能让他看见数字之外的可能。
“但甲方要求统一视觉调性。”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职业性的审慎,“这种动态变化会不会破坏整体的庄重感?”
郭静没直接回答,而是走到工作台另一侧,拿起一支细毛笔蘸了点清水,在深灰色卡上轻轻晕开一小片水渍。“你看,”她指着那片逐渐变淡的灰色,“所谓庄重,从来不是僵死的统一。就像你设计的穹顶,星轨图案在不同季节的日照角度里,会画出不一样的弧线。”
她放下毛笔,拿起那片青紫色试片往模型的外墙上比量:“釉料的底色是稳定的冷灰,那些随光线流动的色彩,只是给空间加了层呼吸的薄纱。就像……”她顿了顿,抬眼时睫毛上沾着一点台灯光晕,“就像我给陶器上釉时,总要留一道极细的素坯边,让泥土能和空气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