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73章 建筑模型的陶艺釉彩上色方案(第2页)

赵环的目光落在她沾着釉料痕迹的指尖上。那双手能在陶轮上驯服最桀骜的泥坯,也能在这一刻,用几句简单的话拆解他固守的逻辑。他想起上周在工地看到的场景:夕阳把钢筋骨架染成金红色,而脚手架的阴影在地面织出流动的网——理性的结构里,本就藏着感性的诗意。

“试试吧。”他忽然说,从工具盒里找出一把精确到毫米的尺子,“先从西立面开始,按1:150的比例计算釉料覆盖范围。”

郭静眼睛亮起来,像窑火初燃时跃动的光。她取来调色盘,将青紫色釉料挤在中央,又滴了几滴透明釉料调和。赵环则用铅笔在模型基座上画出网格线,标注出每块“墙面”的坐标。

“这里要注意弧度。”他扶着模型转角处的弧形墙面,“实际建筑用的是双曲面玻璃,釉色过渡要比平面更柔和。”

郭静凑近细看,鼻尖几乎碰到那些微型砖块。她忽然笑出声:“你连模型的砖缝都按实际施工标准做了倾斜度?”

“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赵环的语气带着建筑师的固执,却伸手帮她拨开垂到额前的碎发,“但釉料可以不必那么精确。”

这句话让郭静的动作顿了顿。她抬眼看他,灯光在他瞳孔里投下细小的光斑,像他设计图上标注的星轨坐标。她忽然明白,他所谓的理性,从来不是冰冷的壁垒,而是为感性预留的精确框架,就像她捏陶时,总要先确定器型的轮廓,才能让釉色自由流淌。

毛笔蘸着稀释后的釉料落在模型墙面上时,两人都屏住了呼吸。青紫色在椴木表面慢慢晕开,边缘呈现出羽毛般的渐变,恰好与赵环标注的阴影区重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像给建筑敷了层薄霜。”郭静轻声说,笔尖悬在半空,“等干了再上第二层,会更接近你要的沉静感。” 赵环没说话,拿起另一片试片——那片带着冰裂纹的灰釉,此刻在灯光下,裂纹里仿佛积着细碎的星光。他忽然想到郭静工作室里的那只青瓷碗,碗底的开片纹路,和他昨晚在设计图上画的排水系统走向惊人地相似。

“把这种冰裂纹釉用在连廊的栏杆基座怎么样?”他指着模型中连接两翼展厅的通道,“实际建筑会用磨砂不锈钢,模型上用釉色表现,既能区分材质,又能呼应青紫色墙面。”

郭静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忽然伸手在模型上方比划了一个弧线:“如果在穹顶内侧也刷一层透明釉呢?灯光透过时,会像月光穿过薄云。”

“穹顶用的是透光混凝土。”赵环补充道,“白天能引入自然光,晚上内部灯光会形成漫反射。”

“那就调一种带金砂的透明釉。”郭静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阳光穿过时,金砂会像星子在云层里闪烁;晚上开灯,又会变成地面倒映的银河——这不就是你说的‘让光有轨迹’?”

赵环看着她沾着釉料的指尖在空中划出的轨迹,忽然觉得那些枯燥的光学计算公式,在这一刻有了具体的模样。他想起初遇时在画廊,她对着星夜春水图说:“好的艺术,是让看不见的东西显形。”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下来,城市的灯光透过百叶窗,在工作台上投下细长的光斑。郭静正在给模型的台阶上釉,赵环则用镊子调整着一片微缩的玻璃幕墙。忽然,他不小心碰倒了盛釉料的小碗,深灰色的釉料溅在模型旁的图纸上,晕开一朵不规则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