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工作室搬迁的空间动线与陶轮布局(第2页)
激光测距仪的红点恰好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赵环看着那道红色的细线,忽然理解了她所说的"呼吸感"——空间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距离参数,而是人的肢体在其中舒展时,那些自然而然形成的韵律。他想起自己设计的第一个住宅项目,业主抱怨厨房转角总磕到膝盖,当时他固执地认为是使用者不够注意,直到此刻看见郭静在陶轮旁习惯性的转身幅度,才惊觉最精妙的动线设计,永远藏在肌肉记忆里。
搬运工已经把陶轮主体抬到了南窗下,金属底座在地面拖出刺耳的声响。郭静立刻跑过去护着轮盘边缘,像保护着某种易碎的珍宝。"小心点,"她轻声说,"这个轴承是从德国订的,能精确控制每分钟四十转的速度。"
"但你拉坯时从不用测速仪。"赵环在她身后轻笑。
"因为手比机器更懂泥土要转多快呀。"她回头时鼻尖沾了点灰尘,像只刚从陶土里钻出来的小兽,"就像你设计楼梯时,踏步高度总会比规范多一公分,说是'符合亚洲人的步频'。"
他确实在所有住宅设计里都做了这个微调。规范要求踏步高度十七公分,他却坚持用十八公分,因为测量过郭静的步幅——她穿平底鞋时,这个高度能让裙摆自然垂落,不会被台阶勾住。这些从未写进设计说明的细节,此刻被她轻易点破,像被看穿了藏在参数背后的私心。
陶轮安装到一半时开始下雨。雨点敲打着工业风的玻璃窗,在台面溅出细小的水花。郭静忽然停下手里的活,盯着窗玻璃上蜿蜒的水流发呆。"这里的雨声和老工作室不一样,"她轻声说,"老房子的雨是闷在瓦缝里的,这里的雨会唱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环顺着她的目光望向窗外,雨水正顺着窗棂的折线流淌,形成自然的导流轨迹,这让他想起自己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因为层高增加了两米三,"他解释道,"空气流通量提升百分之四十,雨声的混响时间会延长零点五秒。" 郭静却忽然握住他拿扳手的手,把他的指尖按在陶轮的金属支架上。"你听,"她闭上眼睛,"轮子开始转的时候,雨声会跟着变调。"潮湿的空气里,他果然听见某种细微的共振——是金属支架在雨水的震动下发出的嗡鸣,像某种被唤醒的沉睡频率。
安装接近尾声时,郭静忽然发现轮盘中心的刻度线歪了两毫米。"要不要拆下来重新调?"她皱着眉问,指尖反复摩挲那道细微的偏差。赵环却蹲下身,从工具包里拿出水平仪,气泡在玻璃管里微微晃动,最终停在正中央。"物理上是水平的,"他说,"是你的眼睛骗了你。"
"不,是轮子在跟我说话。"她固执地摇头,忽然转身从纸箱里拿出块湿润的陶泥,重重摔在轮盘中央。当她启动开关,陶泥随着旋转逐渐升起时,赵环果然看见那道歪掉的刻度线,在陶泥隆起的弧度里变得"正"了——原来她的手早已习惯用身体的中轴线来校准,而非机器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