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74章 工作室搬迁的空间动线与陶轮布局

赵环蹲在新工作室中央时,皮鞋跟碾过地面残留的水泥灰,扬起的微粒在晨光里划出一道短暂的光路。这是栋老厂房改造的loft,挑高五米的空间裸露出锈蚀的钢梁,郭静昨天傍晚第一次来就说这里的空气里飘着"等待被塑形的呼吸感",而他此刻正用激光测距仪在墙面打出红色坐标点,像在给这道呼吸绘制心电图。 "北墙距南窗七米二,"他报出数字时,郭静正抱着一摞陶板从楼梯上来,粗粝的陶面蹭着她米白色毛衣,留下几道浅褐色的痕迹,"按照你说的,需要至少三米纵深的釉料晾干区。"

"还要留出走道呀。"她把陶板靠在墙角,发梢沾着的纤维随着动作飘落,"上次在老工作室,我总被晾干架绊倒,你说是不是动线设计有问题?"

赵环调出手机里的CAd草图,屏幕反光映在他镜片上。图中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功能分区:靛蓝色是原料储存区,鹅黄色标记工作台,而被反复涂改的赭红色块,正是陶轮的预定位置。"不是动线的问题,"他指尖点在屏幕上划出弧线,"是你总把修坯刀随手放在通道拐点,符合墨菲定律的经典案例。"

郭静忽然笑起来,弯腰从纸箱里抽出一卷牛皮纸,铺开时发出清脆的响声。纸上是她用铅笔勾勒的空间草图,线条歪歪扭扭却带着某种韵律,陶轮被画成个带着光晕的圆圈,旁边标注着"要对着窗户"。"建筑师先生,"她指尖戳在那个圆圈上,"机器是需要晒太阳的,就像陶土要记得阳光的温度。"

他望着她指尖下的铅笔痕,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画廊初见时,她也是这样用指尖点着油画的星夜,说那片深蓝色里藏着窑火的温度。那时他刚完成第一个美术馆项目,沉迷于参数化设计的精确,总觉得所谓"空间的诗意"不过是修辞学的骗局,直到看见她沾满陶土的手在轮盘上跳舞,才明白有些维度的精确,永远无法被CAd的坐标捕捉。

搬运工的脚步声从楼梯传来,带着金属器械的碰撞声。赵环起身去接应时,郭静已经蹲在墙角整理工具,她把游标卡尺和陶泥刮刀并排摆在地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工具在晨光里竟生出奇妙的和谐。"陶轮的承重架要埋进地面五公分,"他回头时看见她正用手指丈量地砖缝隙,"不然高速转动时会晃。"

"你连这个都查过?"她抬头时,阳光恰好穿过她耳后的碎发,在颈侧投下细密的光斑。

"上周去拜访了三位陶艺家,"赵环蹲下身帮她把圆规收进工具箱,金属腿碰在陶泥塑形刀上发出叮当声,"他们说最理想的布局是'三环动线'——原料区到陶轮是第一环,陶轮到修坯台是第二环,最后从烧制区回到原料架,形成闭环。"他用手指在地面画出三个相切的圆,像在演示某种几何定理。

郭静却忽然握住他的手腕,把他的手带到靠近南窗的位置。"你站在这里试试,"她让他张开双臂旋转半圈,"拉坯的时候要能顺手够到水桶,转身就要摸到海绵,这些不是圆圈能算出来的。"她的指尖划过他手肘内侧,那里还留着上次帮她搬窑炉时蹭到的烫伤疤痕,"就像你设计穹顶时,要考虑风穿过拱券的声音,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