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陶土筛分的建筑滤网孔径适配
下午三点的阳光斜斜切过陶艺工作室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菱形的光斑。郭静蹲在木架前翻动筛网,陶土粉末随着手腕的倾斜簌簌坠落,在白铁皮托盘里积起薄薄一层雾状的白。她忽然停下手,指尖捻起一粒未过筛的粗砂,对着光看那粒石英砂折射出的细碎虹彩——这是昨天从市郊黏土矿带回来的原料,混着太多粗砾,得用不同目数的筛网反复过滤,才能得到适合拉坯的细腻质地。 “在研究矿物晶体的光学性质?”赵环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时,郭静正将200目的细筛叠在40目的粗筛上。他手里拎着个牛皮纸档案袋,鞋跟碾过门槛处的陶土碎粒,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工作室里弥漫着湿润泥土的腥气,混着他身上松节油与打印墨水的味道,像两种不同质地的材料突然在同一空间相遇。
郭静仰头时,看见他衬衫袖口沾着几点灰蓝色的颜料,那是建筑模型常用的水性漆。“在跟石英砂较劲。”她往旁边挪了挪,露出地上排开的五个筛网,“最细的筛网总被纤维堵住,得用软毛刷一点点清。”
赵环放下档案袋,蹲下来拿起最边缘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筛。网眼是方形的,每个边长约两毫米,铁丝交接处结着褐色的泥垢。“这是手工编的筛网吧?”他用指腹摩挲着网眼边缘的毛刺,“建筑工地上的滤网都是机器冲压的,孔径误差不超过0.1毫米,但少了这种手工的弹性。”
“弹性?”郭静笑着用筛网接住他递来的铁筛,两个金属边框相撞时发出清脆的响,“你是说铁丝受力时的微小形变?我只知道这种老筛网能留住更多细黏土,机器筛出来的太‘干净’,少了点筋骨。”她抓起一把过了粗筛的陶土,在掌心搓揉成条,陶土断裂时的截面带着不均匀的颗粒感,“就像你设计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故意保留了模板的木纹,而不是追求绝对光滑。”
赵环的指尖突然顿住。他想起上周给甲方看的美术馆外墙方案,坚持要用松木模板浇筑,理由是木纹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的肌理,能让光线产生自然的漫反射。当时甲方代表皱眉说“这是不必要的误差”,此刻郭静掌心陶土的断裂面,竟与他电脑里模拟的光影效果重叠起来。
“你看这个。”他从档案袋里抽出一张图纸,是建筑滤网的标准规格表,不同用途的滤网用不同颜色标注:绿色是市政排水用,孔径10毫米;黄色是混凝土浇筑用,孔径5毫米;红色是精细过滤用,最小到0.2毫米。“我们选滤网时,首先算流体力学参数,比如水流速度与孔径的平方成正比,但有时候——”他指着红色区域边缘的一行小字,“会特意留0.5毫米的误差,让少量细沙通过,避免滤网过快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