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陶土筛分的建筑滤网孔径适配(第2页)
郭静的手指点在红色区域:“就像我用80目的筛网筛釉料,故意保留5%的粗颗粒,烧出来的釉面会有星星点点的结晶。”她起身从架子上取下一只刚出窑的杯子,杯身的青釉里嵌着无数银色的闪光点,“这些结晶就是没过滤干净的金属氧化物,客户说像把银河揉进了陶土里。”
赵环接过杯子时,指尖触到釉面细微的凹凸感。他忽然注意到工作室墙角堆着的筛网架,木质横杆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每个刻度旁用铅笔标着日期。“这是在记录每次筛土的参数?”他凑近看最近的一行:“3月12日,40目+120目,含水率18%”,字迹被陶土洇得有些模糊。
“算是吧。”郭静用毛刷清理着细筛网上的纤维,“不同季节的黏土湿度不一样,筛网组合得跟着调。比如梅雨季要多用一层60目的,不然泥料太黏,拉坯时会粘在轮盘上。”她忽然笑起来,“说起来,跟你算地基沉降系数差不多?都是跟材料的脾气打交道。”
赵环望着她低头刷筛网的样子,阳光在她发顶镀上一层金边,睫毛的影子投在鼻梁上,像建筑剖面图里的阴影线。他想起昨天在工地,监理拿着超声波检测仪测滤网的孔隙率,冰冷的探头贴着金属网面移动,屏幕上跳出一串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而此刻,郭静仅凭指腹的触感,就能分辨出筛网目数的细微差别——两种截然不同的测量方式,却在追求同一种“恰到好处”。
“要不要试试这个?”他从档案袋里拿出个透明塑料盒,里面装着几片银色的金属网。“这是新型复合滤网,钛合金材质,孔径0.8毫米,原本是用于博物馆展柜的防尘系统。”他取出一片递给郭静,“弹性比铁丝好,边缘做了圆角处理。”
金属网在郭静掌心泛着冷光,她将其覆在陶土堆上,用刮板轻轻按压。细土透过网眼落下的声音,比铁筛更清脆,像细雨落在铁皮屋顶。“筛得很均匀。”她捏起一把过滤后的陶土,在指间搓成细条,“但少了点阻力感,好像……”她斟酌着词句,“好像跟陶土的对话不够深入。”
赵环突然明白她的意思。建筑滤网的设计逻辑是“阻隔”与“通过”,而郭静的筛土更像一种“协商”——她在感知陶土的意愿,而不是强行规定它的形态。他拿起那片钛合金滤网,对着光看网眼形成的规则网格,突然说:“我们可以在边缘加一圈硅胶垫圈,增加摩擦力。”他用铅笔在图纸背面画了个草图,“硅胶的弹性系数是0.4,刚好能让网面在受力时产生0.3毫米的形变,模拟手工筛网的松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