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工地食堂的粗陶餐具与空间尺度(第2页)
“听见没?”郭静凑到他耳边,声音被食堂的嘈杂揉得发暖,“陶土的密度比瓷低,声音传播速度慢,所以碰撞声才这么沉。就像这食堂,铁皮顶和水泥地,回声本来该很刺耳,但因为人走动的频率、说话的音量、甚至呼吸的节奏,把那些尖锐的频段都中和了。”
赵环望向整个空间。阳光移动的角度让光斑爬过工人的肩膀,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交叠在地面上,像一幅不断变化的拓扑图。他忽然明白自己设计时忽略的东西:空间尺度从来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人与物、物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就像这粗陶碗,它的尺度不在直径与高度的参数里,而在工人掌心的温度里,在盛满食物时的重量里,在碰撞时那声沉闷的共鸣里。
“我之前做过一个食堂改造项目。”赵环接过郭静递来的陶碗,里面盛着刚蒸好的玉米,“甲方要求按最高标准做声学处理,结果完工后,工人说像在空教室里吃饭,说话都得小声。后来我们拆了部分吸音板,故意在墙角留了些空隙,让外面的风声能渗进来,反而好了。”
郭静咬了口玉米,玉米粒的甜浆溅在唇上。她看着赵环用指腹擦过陶碗内侧,那里因为釉料流淌不均,留下一道浅褐色的痕迹,像条隐秘的河。“就像我烧窑时,总在窑顶留个小缝隙。”她含着玉米含糊地说,“师傅说这样能让空气流通,釉色才会有惊喜。你设计的空间,是不是也该留些‘缝隙’?”
食堂门口忽然一阵骚动。负责搬运瓷砖的老李抱着一箱材料经过,脚下被砖块绊了下,箱子脱手砸在地上,白色的瓷砖碎成了好几片。老李懊恼地蹲下去捡,却发现碎瓷片落在郭静带来的一个空陶碗旁边——瓷片的锋利与陶碗的温润,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别动。”赵环忽然出声。他走过去,蹲下身仔细看那画面:碎瓷片的棱角像被切割过的几何图形,而陶碗的弧线则带着自然生长的韵律,两者之间的距离,刚好够一只蚂蚁从容穿过。“这就是两种尺度的对话。”他抬头对郭静说,“瓷砖的破碎是物理尺度的断裂,而陶碗的存在,让这种断裂有了缓冲的余地。” 郭静也蹲下来,指尖悬在陶碗上方。阳光穿过她的指缝,在碗内侧投下晃动的光斑,那些光斑随着她的呼吸微微起伏,像在给静止的陶土注入生命。“你看这碗底的圈足,我特意做宽了些,就是怕它站不稳。但现在发现,就算旁边有碎瓷片,它自己也能找到平衡。”
老李愣愣愣地听着,忽然挠挠头:“赵工,郭师傅,你们说的我听不懂。但我知道这碗好,摔地上肯定比瓷砖结实。”他捡起一块最大的碎瓷片,又摸了摸陶碗的边缘,“这瓷啊,太硬了,不懂得让着点。”
郭静笑起来,眼角的细纹里盛着光:“他说得对。陶土烧到一千一百度,刚好保留百分之三的孔隙率,这就是它的‘退让’。就像人在空间里,总得有能让身体放松、让呼吸舒展的余地,才叫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