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1章 深夜工作室的陶坯与图纸的静默对话(第2页)

郭静没说话,转身从窑边的架子上取下一只素坯碗,倒扣在图纸中央的穹顶示意图上。碗底的圈足刚好框住星轨模拟图的核心区域,碗壁的弧度与图纸上标注的“最小曲率半径”惊人地吻合。“你看,”她指尖沿着碗沿划了一圈,“我没量过,却知道这样握在手里最舒服。”

赵环的铅笔在图纸上悬了悬,终究没落下。他想起上周和结构工程师争执到深夜,对方拿着力学计算报告拍桌子:“美感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而此刻,郭静正在给那只兔子茶宠修耳朵,拇指抵住坯体内侧时,陶土发出细微的“咔”声——她凭手感调整的角度,恰好避开了应力集中点。

“你们建筑师总在跟数字较劲。”郭静把修完的茶宠摆在图纸上的承重柱位置,“就像这只兔子,站不稳的时候,不是量尺寸,而是把重心往肚子里收半分。”

赵环的指尖划过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抗震等级、风压系数、日照间距……这些冰冷的数字突然在眼前活了过来。他想起第一次走进郭静的工作室,看见她把揉了三小时的陶土摔在案板上,说“泥土有记忆,你对它狠,它才肯听话”。那时他只觉得是艺术家的呓语,直到此刻看见陶坯表面那些自然形成的肌理——不是刻意雕琢的纹路,而是泥土在旋转中与空气、湿度、甚至制作者心跳共振的痕迹。

落地灯的灯泡突然闪烁了两下,光线短暂熄灭的瞬间,赵环下意识伸手扶住快要倾倒的茶杯坯。掌心覆在陶土上的刹那,他清晰地摸到坯体内部细微的凹凸——那是郭静手指反复摩挲留下的路径,像某种立体的乐谱。

“其实你们做建筑,和我捏陶没两样。”黑暗里传来郭静的声音,带着陶土般的温润,“你计算风荷载,是怕房子站不稳;我揉泥时使劲摔,是怕坯子烧的时候裂。”

灯光重新亮起时,赵环看见自己的影子投在图纸上,恰好与穹顶的弧线重叠。他忽然明白,那些被他标红的修改意见、被结构师驳回的曲线、被甲方质疑的“无用细节”,其实都在寻找一个看不见的平衡点——就像郭静手里的陶坯,最终要在重力、温度、手感的拉扯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形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静开始调釉料,赭石色的浆体在瓷碗里旋转时,赵环把图纸重新叠好,却故意留了一角摊在陶轮旁。那页纸上印着美术馆中庭的效果图,玻璃幕墙的反光模拟图旁,他用红笔写着“参考冰裂纹釉面透光率”。 “明天去工地吗?”郭静往釉料里加了勺草木灰,浆体泛起细密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