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建筑阴影与陶坯阴干的时间同步性
赵环的卷尺第三次落在地板上时,午后三点的阳光正以27度角切过天窗。金属尺身反射的光斑在白墙上晃了晃,最终停在郭静新放的那排陶坯旁——六个巴掌大的素坯碗,倒扣在铺着粗麻纸的木架上,像一群蜷缩在时间里的幼兽。 “第147分钟,阴影边缘移动至第三块地砖接缝处。”他在速写本上记下数据,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陶坯里水分蒸发的细微噼啪声奇妙地叠在一起。工作室的落地窗朝西,每天这个时段,他设计的遮阳板会在地面投下锯齿状的阴影,如同建筑在给自己写日记。
郭静正用软毛刷轻扫另一排陶坯表面的浮尘。这些是上周从窑里取出来的粗陶,还带着窑火余温的记忆。她忽然停下手,指尖悬在一只敞口钵的边缘:“你看,这里的缩釉纹和地上的阴影形状有点像。”
赵环顺着她的指尖看去。陶坯表面细密的冰裂纹,确实与遮阳板投下的几何阴影有几分神似——都是时间在物质上刻下的轨迹,一个遵循釉料冷却时的应力规律,一个服从太阳运行的天体力学。他蹲下身,用卷尺量了量阴影的宽度:“17.5厘米。昨天这个时间是19厘米。”
“陶坯的水分含量昨天是12%,现在应该降到8%了。”郭静从抽屉里翻出记录本,铅笔在纸页上画出平滑的下降曲线,“阴干到7%以下,才能进素烧窑。”她的指尖在曲线末端顿了顿,忽然笑起来,“你记你的角度,我记我的湿度,我们好像在合写一本关于时间的词典。”
阳光继续向西倾斜,阴影的锯齿开始啃食木架的第一条腿。赵环看着陶坯底部与麻纸接触的地方,渐渐洇出浅褐色的水渍,像某种缓慢生长的根系。他想起上周为美术馆设计的雨水回收系统图纸,那些模拟水流轨迹的蓝色线条,此刻正以另一种形态活在这些陶坯下。
“其实阴影移动的速度是匀速的。”他忽然开口,声音被午后的安静滤得很轻,“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每小时15度,投射到这个纬度的地面,就是每分钟0.25度。”郭静正在给陶坯翻面,闻言回头看他,阳光恰好掠过她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细碎的阴影,像她陶土里常有的星点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