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6章 工作室的轮盘旋转与图纸翻动的节奏共振

夜已深了。 郭静的陶艺工作室里还亮着灯,是那种暖黄色的、带着点旧时光味道的吊灯。光线不太强,刚好能照亮陶轮周围的一片小天地,再往外,就渐渐融在浓稠的夜色里了。空气中弥漫着陶土特有的湿润气息,还混杂着一点点松木燃烧后的淡淡余味——那是白天开窑时留下的。

陶轮在无声地转动着,转速均匀,带着一种近乎催眠的韵律。郭静坐在轮盘前的高脚凳上,赤裸着双脚,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沾着的几点陶泥,像不小心溅上的星子。她的腰微微弓着,左手扶着陶坯的底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坯体的边缘,随着轮盘的转动,一点点向上提拉。

那是一个初具雏形的长颈瓶,瓶颈细细的,还带着点不规整的弧度。郭静的动作很慢,指尖与陶土接触的地方,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引力。陶土在她的手下温顺得像一片云,随着她指腹的力度缓缓变化着形态。

轮盘转动的嗡鸣很轻微,像某种昆虫在夏夜里的振翅,持续不断,构成了工作室里最基础的背景音。这声音里藏着一种奇妙的节奏感,一圈,又一圈,稳定得如同时间本身的流逝。郭静早已习惯了这声音,甚至能从转速的细微变化里,感知到陶土内部应力的分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乐手,能从琴弦的振动里听出每一个泛音的色泽。

她的呼吸很轻,几乎与轮盘转动的节奏同步。吸气时,指尖的力道会不自觉地收紧一点点,让瓶壁向上延伸的速度放缓;呼气时,力道松弛下来,陶土便借着轮盘的惯性,舒展出更流畅的弧线。这是一种无需思考的默契,是她与陶土、与轮盘之间,经过千百次练习才达成的共振。

工作台的另一端,隔着大约三米的距离,赵环正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折叠桌前。桌上铺着几张建筑图纸,比例尺是1:50的,上面画着美术馆新馆的局部结构图。他的手边放着一把金属直尺和几支不同型号的铅笔,还有一个电子计算器,屏幕上还残留着一串未清除的计算式。

他刚刚完成了一个节点的受力分析,正准备翻到下一张图纸。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纸页的边缘,轻轻向上一掀——“哗啦”一声轻响,纸张在空中划过一道短暂的弧线,落回桌面时带起一阵微不可闻的气流。

这声音在安静的工作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像一片叶子落在水面上。

几乎是同时,郭静手下的陶坯轻轻颤抖了一下。不是因为她的手不稳,而是轮盘转动产生的轻微共振,恰好与纸张翻动的气流在空气中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干涉。她抬了抬眼皮,目光越过陶轮的边缘,落在赵环身上。

他正低着头,眉头微蹙,似乎在研究图纸上的某个细节。侧脸的线条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鼻梁的弧度像他自己设计的某个建筑立面,简洁而有力。他的手指很长,骨节分明,握着铅笔在图纸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声响,节奏与他思考的频率一致。

郭静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又很快恢复了专注的神情。她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陶坯上,指尖的力道调整了半分,让瓶颈的曲线变得更加柔和。轮盘依旧在转动,嗡鸣如初,但不知为何,她忽然觉得这转动的节奏里,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层次感——就像在平稳的弦乐背景里,忽然加入了几不可闻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