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6章 工作室的轮盘旋转与图纸翻动的节奏共振(第2页)

赵环终于理清了那个节点的构造逻辑,满意地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勾。他需要参考一下之前的结构总说明,于是伸手去翻最底下的那张图纸。这张纸比较厚,还夹着几张计算草稿,翻动时发出的声音比刚才更沉一些,“唰啦——”,像风吹过干燥的树叶。

这次,郭静明显感觉到了什么。当纸张翻动的声音响起时,她手腕转动的角度恰好到达某个临界点,陶轮的转速似乎也在同一瞬间产生了一丝微乎其微的波动——或许只是她的错觉,但那一瞬间,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指尖的力度、陶土的形变速度、轮盘的转动频率,甚至赵环翻动图纸的动作,这几者之间仿佛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闭环,彼此呼应,互为因果。

这感觉很奇妙,像两个独立振动的音叉,在某个特定的频率上忽然产生了共鸣。

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看着陶轮带着半成型的陶坯继续转动。瓶身上还留着她指尖的温度,那些细微的指纹印记随着轮盘的转动不断变换着位置,像某种神秘的摩尔斯电码。

赵环似乎察觉到了她的停顿,抬起头来,正好对上她的目光。“怎么了?”他问,声音很轻,怕打扰到她的专注。

“没什么,”郭静摇摇头,指尖在陶坯上轻轻摩挲着,“就是觉得……你翻图纸的节奏,和我转轮子的速度,好像有点同步。”

赵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他低头看了看桌上的图纸,又看了看陶轮,若有所思地说:“可能吧。建筑图纸的规格都是标准化的,翻页时的用力方式差不多,时间间隔自然就规律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从物理学角度说,两个独立的振动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确实会产生共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郭静被他一本正经的解释逗笑了,眼角的细纹在灯光下像涟漪一样散开。“我不是说这个,”她轻声道,“我是说……感觉。就像你设计的建筑,那些梁柱的间距、建筑的大小,看起来是计算出来的,但其实里面藏着一种韵律,和人的呼吸、步伐都能合上拍。” 赵环放下了手里的铅笔,身体微微向后靠在椅背上。他看着郭静,看着她映在陶轮上的倒影随着转动不断变形,忽然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走进她工作室的情景。那时他就注意到,她揉泥的动作很特别,手腕转动的角度、手臂发力的节奏,都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精准。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因为她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与泥土的自然属性对话——就像他在设计中,总要考虑材料本身的力学特性一样。

“你知道吗,”他忽然开口,声音比刚才更低了些,“我刚才计算那个节点的挠度时,脑子里想的居然是你上次做的那个青瓷碗。它的口沿有一道很细微的弧线,看起来是自然形成的,其实是精确控制了窑温变化的结果。”

郭静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有星子落了进去。她没有说话,只是重新将注意力放回手中的陶坯上。但赵环能感觉到,她手下的节奏变了——不再是刚才那种均匀的、持续的拉伸,而是加入了一些细微的停顿和转折,像乐曲中渐强渐弱的处理。

他重新拿起图纸,这一次,翻页的动作慢了许多。手指捏着纸页的边缘,感受着纸张的厚度和韧性,然后缓缓向上翻动。“哗啦——”这一次的声音更轻、更绵长,像水流过鹅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