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建筑模型的陶土肌理触感反馈系统(第2页)
赵环犹豫地接过陶土。冰凉的湿度顺着指缝渗进来,与他指间残留的胶水黏腻感形成鲜明对比。他习惯了用游标卡尺丈量毫米级的误差,此刻掌心的陶土却像活物,随他指力变化着形状,连呼吸的气流拂过表面,都能留下浅浅的凹痕。
“用它做外墙肌理?”他皱眉看向模型,“比例会失衡。而且陶土的收缩率没法精确计算,可能会让构件变形。”
“不是让你替换构件。”郭静笑着抽走他手里的ABs板材,“就像给建筑穿件有纹理的衣裳。你看——”她捻起一小撮陶土,拇指在掌心碾出薄如蝉翼的泥片,再用指甲轻轻划出细密的纹路,“这些纹路会记住你手指的力度,就像老房子的墙皮,雨水冲刷的痕迹里藏着时间的形状。”
她把泥片覆在模型的侧墙上,用竹制工具轻轻压合。卡纸的冷硬被陶土的温软覆盖,那些指甲划出的纹路在灯光下投下细碎阴影,竟让原本呆板的墙面有了起伏的呼吸感。赵环看着她的指尖在泥片上游走,突然想起她拉坯时,轮盘上的泥团如何随她掌心的弧度生长——原来她的手指本身就是最精密的测量仪器,能捕捉到毫米以下的力与美。
“触感会骗人,但不会说谎。”郭静忽然抬头,指尖还沾着陶土,“你闭眼睛摸摸看。”
赵环依言阖眼,指尖先落在未经处理的卡纸上,光滑、平整,像数学公式般无懈可击。再移到覆着陶土的区域时,粗砂粒的摩擦感顺着神经末梢爬上来,泥片边缘的微卷带着手工的温度,连那些刻意划出的纹路,都像在轻轻咬他的指腹。
“像摸到了老教堂的石头墙。”他低声说,喉结动了动,“小时候去乡下奶奶家,土坯房的墙就是这种感觉,晴天晒得发烫,雨天潮得发黏,却比任何装修都让人踏实。”
“这就是触感反馈。”郭静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建筑不只是视觉的,更是触觉的。你设计的穹顶让光有轨迹,那墙面就该让手有记忆。”
那天夜里,他们没再讨论参数或釉料。赵环找出闲置的电子秤,郭静则把陶土分成几十份小团,按不同比例掺入石英砂和瓷土。他用精确到0.1克的称量对抗陶土的不确定性,她则用指尖的力度变化调试肌理的松紧度。当第一块混合了建筑理性与陶艺感性的泥片覆在模型顶端时,窗外的月光恰好漫进来,在那些起伏的纹路上流淌,像给冰冷的建筑骨架注入了一汪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