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199章 陶艺釉色的建筑涂料色谱转换表(第2页)

“我需要一个转换公式。”他忽然说,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A4纸,上面印着建筑涂料的标准色谱表,横轴是明度,纵轴是饱和度,每个色号都对应着一串冰冷的数字,“把你的‘记忆’,翻译成我能给工程师的参数。”

郭静看着那张表格,忽然抓起一支铅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窑炉。“釉色的秘密在窑火里,”她边画边说,笔尖在“pantone 15-4120”旁边写了“柴窑,松木烧12小时”,“同样的配方,用煤气窑烧是灰蓝,用柴窑烧就带点暖黄,因为松木的烟会钻进釉料的缝隙里。”她顿了顿,指尖点在表格最下方的“无彩色系”区域,“你们的涂料能让颜色记住火焰的形状吗?”

赵环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时,映出他眼底的认真——他调出了涂料厂给的色值数据库,又点开一个空白的excel表格。“我们来试试。”他把电脑推到郭静面前,“你说,我记。”

第一个要转换的是“雨过天青”。郭静拿起那片有灰翳的陶片,对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比了比:“它不是纯青,是青里带点灰,像阴天时的湖面,云影飘过来,颜色就沉一点,风一吹,又亮一点。”她忽然想起什么,跑去墙角的架子上翻找,回来时手里捧着一个巴掌大的瓷碗,是她前年在景德镇淘来的老物件,“你看这碗沿的青,烧的时候窑顶渗了点水,釉面就有了这种湿漉漉的感觉。”

赵环的指尖在触控板上滑动,调出青色系的色值范围。“明度65,饱和度40,”他报出一组数字,看着郭静摇头,又调到“明度60,饱和度35”,“这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暖一点,像阳光快出来时,云边上那层淡金。”郭静伸手按在他的手背上,让他把鼠标往黄色系的方向挪了挪,“釉料里加了0.3%的铁,烧到1280度时,铁离子会跑出来‘散步’,就有这种毛茸茸的暖调。”她的指甲在屏幕上那片青灰色区域画了个圈,“你们的涂料能不能加‘铁离子散步’这个参数?” 他笑起来,胸腔的震动透过相触的手背传过来:“工程师会以为我疯了。”但他还是在备注栏里敲下:“微偏暖黄,需带0.1%金属质感颗粒,模拟铁离子析出效果”。

接下来是“星子蓝”。郭静找出那片带冰裂纹的陶片,这次她没直接描述颜色,而是拉着赵环走到工作室的天窗下。月光刚爬上来,恰好落在陶片的冰裂纹上,那些细密的纹路里忽然泛起细碎的银光。“你看,”她轻声说,“白天看是深靛蓝,到了晚上,裂纹里的光就会透出来,像把星星碾碎了嵌进去。”

赵环的呼吸顿了半秒。他想起自己设计的美术馆穹顶,那些模拟星轨的钢构线条,原本计划用冷白色的Led灯做光源。“如果把涂料里的金属颗粒换成磷光材质呢?”他忽然说,指尖在屏幕上快速计算,“白天吸收光线,晚上释放,像你的冰裂纹一样。”

郭静的眼睛亮了。她忽然抓起他的手,把那片“星子蓝”陶片塞进他掌心:“你摸摸,釉面是滑的,但裂纹是糙的,这种反差很重要。就像你设计的建筑,外立面再光滑,也要留几道能让风穿过去的缝隙。”

他们就那样在月光下对着电脑屏幕,一个说,一个记。郭静描述“梅子青”时,会跑去院子里折一支刚结的青梅,说釉色要像果子上那层没擦干净的白霜;说起“兔毫”,她会找来赵环的羊毛围巾,让他看纤维在灯光下的金褐色反光,说窑变的纹路要像这样“乱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