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建筑模型的陶土镶嵌细工技法
赵环的指尖悬在模型天台的边缘,黄铜量尺与亚克力板的直角形成精确的45度夹角。工作室的落地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被拉长的建筑剖面图——肩线是承重墙的轮廓,指尖垂下的铅笔则是悬空的连廊。 “第七次调整了。”郭静的声音裹着陶土的潮气飘过来。她盘腿坐在对面的地毯上,膝头摊着块揉得发亮的米白色陶泥,指腹正碾着片指甲盖大小的陶片,“再精确下去,模型就要长出刻度线了。”
赵环抬眼时,正看见她将陶片凑到灯光下。半透明的陶土边缘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那是她昨天用窑火试烧的第三十七种配方——在高岭土里掺了极细的贝壳粉,烧出来的肌理像被月光洗过的沙滩。
“美术馆西翼的幕墙转角,实际施工误差不能超过三毫米。”他放下量尺,走到她面前蹲下身,“模型是1:150的比例,换算下来就是0.02毫米。”指尖轻轻碰了下她膝头的陶片,“你的陶土收缩率能控制在这个范围?”
郭静忽然笑出声,抓起他的手按在自己揉好的陶泥上。温热的触感顺着指腹漫上来,泥块在两人掌心微微下陷,留下交错的指纹。“你看,”她的拇指碾过他指节的纹路,“泥土记得力的轻重,就像你的图纸记得风的角度。但它不跟你讲毫米,讲的是呼吸。”
陶泥在掌心慢慢苏醒。赵环第一次发现,自己设计图上那些标注着“幕墙起坡点”的线条,竟能在郭静的指尖变成陶片边缘的弧度。她将那块泥擀成薄如蝉翼的片,竹刀裁出的形状恰好能嵌进模型西侧的凹槽——那是他为了模拟山体轮廓特意设计的锯齿状结构。
“要先让陶片‘认识’模型。”郭静取过他桌上的白胶,用牙签蘸了点涂在亚克力凹槽里。她的睫毛垂着,鼻尖沾了点陶土粉,像落了粒早春的雪,“就像你第一次在画廊里,盯着我指甲缝里的泥渍看了三分钟——得先让彼此的痕迹对上暗号。”
赵环的耳尖微微发烫。他确实记得那个下午,阳光穿过画廊玻璃,将她指尖的陶土颗粒照得像悬浮的星尘。当时他正在测算那面落地窗外的光影角度,却被她拂过油画的手势勾走了注意力——她的指腹划过画布时,关节的转动弧度,竟与他设计图上的弧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