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建筑模型的陶土镶嵌细工技法(第2页)
“现在该你了。”郭静把裁好的陶片放进他手心。陶土的温度比他的手低两度,边缘还留着竹刀的细痕。“试试把它嵌进去,别用尺子,用你摸过无数次建筑外立面的手感。”
他屏住呼吸,指尖捏着陶片靠近模型凹槽。亚克力的冷硬与陶土的温润在距离三厘米处形成无形的张力。第一次触碰时,陶片右侧多出的半毫米卡在槽外,像句没说完整的话。
“看,它在告诉你哪里不舒服。”郭静的指尖抵住他的手腕,轻轻往左推了推。陶片顺从地滑进凹槽,边缘严丝合缝的瞬间,赵环忽然想起自己设计的榫卯结构——那些不用一根钉子的咬合,靠的正是这种“彼此接纳”的分寸。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模型的西立面已经嵌满了陶片。郭静烧的陶土在灯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米黄色,像被岁月晒过的书页。赵环蹲在地上拍照存档,镜头里忽然闯进一只沾着陶土的手——郭静正用牙签剔掉陶片接缝处多余的白胶,指尖的动作轻得像在给蝴蝶整理翅膀。
“发现了吗?”她忽然开口,“你设计的凹槽角度,刚好能让陶片在不同光线下显出不一样的纹路。正午的光会让它们变成浅金色,傍晚就成了蜂蜜色。”
赵环放下相机。他确实在图纸上计算过全年不同时段的日照角度,但从未想过,这些冰冷的参数会在陶土上开出温柔的花。就像他此刻看着郭静的侧脸,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总在设计里留一道窄窄的通风缝——不是为了规范里的空气流通率,而是潜意识里,渴望给坚硬的建筑留一道呼吸的出口。
深夜的工作台堆满了试验品。有块陶片被郭静捏成了波浪形,嵌在模型的露台边缘,像凝固的浪花;还有片被她用细铁丝压出网格纹,赵环说那很像老城区巷弄的俯视图。他们争论着某块陶片的颜色是否该再深一度,声音惊动了窗台上的绿萝,叶片上的水珠滴落在模型的广场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水渍。
“像下雨了。”郭静指着那片水渍笑。赵环没说话,默默取过吹风机,用最低档的风一点点吹干。暖风吹过陶片时,竟散发出淡淡的松木香——那是郭静在陶土里掺的松木灰,烧出来会带着森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