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10章 陶艺工作室的建筑结构应力分析报告

赵环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第三道倾斜的折线时,郭静正把最后一块陶板嵌进工作室东墙的置物架。陶板边缘故意留着不规则的锯齿,与墙体水泥肌理碰撞出细碎的阴影,像她昨夜在草稿本上画的星轨残片。 “小心左侧第三块砖。”他忽然开口,视线从结构草图上抬起来。午后阳光穿过天窗,在他睫毛上投下淡影,“那片墙皮的空鼓率超过15%,承重会出问题。”

郭静的手顿在半空。陶板已经贴上墙面,指尖能摸到砖缝里细微的松动。她回头时看见赵环正用铅笔在图纸上标注受力点,笔尖悬在“剪力分布”字样上方,像在指挥一场无声的力学交响。

工作室是老城区一栋民国建筑的底层,木梁结构藏着时光的褶皱。三个月前他们第一次来看房时,郭静只注意到西窗的月光能刚好落在陶轮中央,而赵环的卷尺已经测出横梁挠度超过规范值三毫米。此刻他蹲在地板上敲击地面,空洞的回声在墙角聚成漩涡,惊飞了窗台上那只总偷喝陶泥废水的麻雀。

“看见那道裂缝了吗?”他指向北墙根,那里的墙皮像被岁月啃过一口,露出里面暗红的砖块,“1937年的地震留下的,后来几次翻修都没彻底处理。现在每到梅雨季,这面墙的含水率会升高23%。”

郭静放下陶板走过去。她的帆布鞋踩在褪色的木地板上,发出与陶轮转动时相似的咿呀声。蹲下来时发梢扫过赵环的手背,他忽然想起上周在建筑档案馆查到的图纸——这栋楼的原始设计图上,北墙本该有根隐形的斜撑,不知被哪个年代的工匠偷工减料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