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11章 项目投标的陶土与玻璃的材料共生提案(第2页)

"蜂窝陶土的孔隙率可以调节到37%,"赵环的计算器在桌面上敲出急促的响,"刚好能分担玻璃自重的40%,还能让光线折射出漫反射的效果。"他忽然停住,看郭静正用指尖蘸着甜汤,在沙盘边缘的空白处画陶土模块的拼接方式。她的指甲缝里还嵌着没洗干净的陶泥,在米白色的图纸上晕出浅褐色的圆点,倒像他设计图上标注的受力节点。

打印机又吐出张新图纸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郭静把冷却的陶土样本从包里倒出来,七八个拇指大的小方块在桌面上滚出清脆的响。"左边三个加了草木灰,"她拿起块泛着青灰的陶片,"烧到1280度会出冰裂纹,透光时能看见星星点点的光斑。"

赵环接过陶片的瞬间,指腹触到那些细密的纹路。像触摸到某个建筑的年轮,又像握住了她昨晚揉泥时留在陶土深处的指纹。他忽然想起投标书上写的设计理念——"让光线成为空间的骨骼",此刻才真正明白那句子里该有的温度。

晨光爬上模型沙盘时,他们已经画出了完整的节点详图。陶土蜂窝模块嵌在玻璃夹层里,既做结构支撑,又当光影滤镜。郭静用红笔在图纸边缘画了朵小陶花,花茎恰好连着玻璃幕墙的受力轴线:"你看,这样玻璃就不是悬在半空的了,它踩着陶土的根。"

赵环把咖啡杯推过去时,发现她的陶土铃铛正挂在台灯的调节杆上。风从半开的窗户溜进来,铃铛摇晃的弧度,竟和他电脑里模拟的玻璃幕墙风压摆动曲线完美重合。他忽然笑出声,郭静抬头时,看见他正在材料清单的"备注"栏里写:"建议采用手工拉坯陶土模块,允许±2mm误差——保留人手的呼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