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建筑沙盘的陶土微缩景观制作工艺(第2页)
“地基部分的陶土得混些细铁丝,”他伸手接过郭静递来的微型陶制路灯,指尖碰到她指腹时,两人都顿了顿。上周在项目评审会上,甲方代表指着沙盘皱眉:“这些陶土构件太脆弱了,不如换成3d打印的ABs材料。”郭静当时正在给模型树粘陶土叶片,突然抬头说:“您见过雨打在陶瓦上的声音吗?机器做的东西,下雨时只会响,不会呼吸。”
此刻工作台的时钟指向凌晨两点。郭静把最后一片陶土瓦片扣在模型屋顶,忽然发现赵环正盯着她粘的那片微型湖泊——水面用半透明的釉料制成,底下埋着几粒荧光砂,暗夜里会透出星星点点的光。“这是...”他伸手想去碰,又怕弄坏了。
“上次去看你的穹顶模型时,你说想让自然光在大厅里走成星轨,”郭静往他手里塞了支紫外线笔,“这些是窑变时自然形成的荧光颗粒,就像...把天上的星星揉进泥里了。”
紫外线笔的光束扫过沙盘,陶土湖泊里顿时浮起细碎的光斑。赵环忽然明白那些深夜里反复修改的图纸为何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他计算过千百次光影角度,却没算过光落在人心上的折射方式。郭静正在给模型里的陶土小人儿摆姿势,一个拿着量尺,一个捧着陶轮,指尖的温度透过那些微缩的躯体,在1:500的世界里长出根须。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时,沙盘西北角忽然亮起微光。郭静笑着指给他看:“藏了个小机关,陶土做的萤火虫,遇光会发光。”那些比芝麻还小的陶土虫豸趴在模型草丛里,光从内部渗出来,在灰陶色的叶片上流动,像他某次在郭静工作室看到的,窑火中渐渐显色的釉料。
赵环拿起镊子,小心翼翼地把郭静做的陶土鸱吻安在模型正脊两端。那些带着手工温度的弧度,恰好中和了建筑线条的冷硬。他忽然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翻到的《天工开物》,里面说“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此刻看着沙盘上那些陶土构件与钢筋模型的共生,忽然懂得所谓匠心,从来不是孤绝的坚守,而是两种语言在时光里找到对话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