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12章 建筑沙盘的陶土微缩景观制作工艺

赵环把第七版修改后的美术馆沙盘推到工作台中央时,郭静正用镊子夹着半粒米大小的陶土窗棂,往1:500比例的模型墙上粘。阳光穿过天窗斜切进来,在她睫毛投下的阴影里,那些比指甲盖还小的陶土构件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生长。 “檐角弧度要再收0.3毫米,”他忽然开口,手里的黄铜量尺悬在模型飞檐上方,“按北宋《营造法式》里的举折比例,这里的斜率应该是1:2.5。”

郭静没抬头,指尖沾着的陶土粉末在空气中扬起细尘。她捏起另一块灰陶泥,拇指和食指在掌心快速搓出根圆柱,转眼间就用刻刀划出瓦当纹样:“可你设计图里明明写着‘仿唐代佛光寺形制’,怎么突然改宋式了?”

工作台边缘堆着刚烧好的陶土构件:青灰色的斗拱、赭红色的门簪、带着冰裂纹的瓦片。郭静上周特意调了三种釉色,烧制时在窑里埋了片老城区拆迁的青砖,说是要让新陶土记住旧时光的温度。此刻那些微缩构件躺在丝绒垫上,像一群等待被唤醒的小兽。

赵环的铅笔在图纸上划出修正线。他忽然注意到郭静左手虎口处沾着块陶土,形状竟和他昨晚修改的美术馆穹顶截面图惊人相似。“上周去佛光寺测绘时发现,”他声音放轻了些,“唐代的檐角更强调向上的张力,可你做的陶土鸱吻总带着股往下沉的劲儿——像要把天空拉进泥土里。”

郭静笑起来时,镊子上的小窗棂晃了晃。她转身从窑炉边的陶罐里倒出些细沙,往沙盘底座的草坪区域撒:“你去过我工作室后院那棵老槐树吧?它的枝桠看着是往上长,根却在地下织成网,把整座院子的土都攥紧了。”她忽然抓起一把陶土往沙盘中央的湖泊区域按,指腹碾过的地方渐渐隆起座微型山丘,“就像你总说建筑要对抗地心引力,可我偏要让这些陶土记得自己原本是从地里来的。”

赵环看着她用牙签在陶土山丘上划出等高线,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工地看见的场景:挖地基时翻出的汉代陶片,边缘还留着古人手指捏制的痕迹。他当时蹲在泥水里看了半小时,直到郭静发来消息说新烧的茶杯开片了,像极了他设计的美术馆玻璃幕墙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