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工地考察的陶土地质层模型构建
赵环的登山靴碾过工地边缘的碎石堆时,郭静正蹲在临时搭建的围挡下,指尖捻起一撮混着沙砾的黄土。三月的风裹着江雾掠过拆迁区的断壁残垣,她睫毛上沾着细小的泥点,像某种正在结釉的星斑。 “含砂量超过百分之三十,”赵环的声音从安全帽下传来,图纸夹在臂弯里晃出半角铅笔标注的等高线,“你手里这层属于第四纪冲击层,和美术馆地基的持力层刚好吻合。”
郭静没抬头,把泥土捏成拇指大的方块。陶轮上练出的指腹力道让松散的颗粒暂时凝结,她忽然将方块往他工装裤膝盖上一按:“看,天然的素坯。”浅褐色的印子陷在卡其布经纬里,像幅被压缩的地质剖面图。
这是他们接手老面粉厂改造项目的第三周。设计院要求保留百年前的砖木结构,甲方却坚持要在中庭加建玻璃穹顶——赵环的CAd模型已经修改到第七版,而郭静负责的陶艺装置,还卡在如何让陶片与斑驳的砖墙面共生。
“东南角那片地基沉降区,”赵环拽着她避开一台轰鸣的装载机,“上午勘察队钻了三个孔,你要的不同深度的土样在监理室。”他忽然停步,指着某段残存的山墙,“看见那些砖缝里的白灰了吗?民国年间用糯米浆混合的,强度堪比现代水泥。”
郭静的指甲刮过墙面上蔓延的青苔,忽然笑出声:“你说,如果把这些老砖磨成粉掺进陶土,烧出来会不会带着木头的纹路?”她弯腰捡起半块断裂的青砖,断面露出细密的稻草纤维,“就像你在结构图里保留的木梁榫卯,让材料自己讲故事。”
监理室的铁皮柜里摆着六个透明标本瓶,标签上标着从-1.2米到-6.8米的取样深度。郭静把玻璃瓶在阳光下转了半圈,最底层的灰黑色黏土里浮着细小的贝壳碎屑。
“古河道的痕迹,”赵环抽出地质勘察报告拍在桌上,表格里的液性指数与压缩模量在她看来像某种密码,“五千年前这里还是长江故道,这些泥土比图纸上的任何参数都懂水的脾气。”
郭静突然抓起他的绘图笔,在报告背面画起螺旋状的剖面图:“我想做一组嵌套的陶环,从地表到基岩分六层,每层用对应深度的土料,最内层留个空心,让雨水渗进去的时候能听见回声。”她的笔尖戳在-3.5米的标高处,“这里的黏土层含蒙脱石,遇水会膨胀,刚好能模拟地基沉降的呼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