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善 作品

第233章 陶土收缩率的空间推演(第3页)

“7.3%的收缩率,”赵环用笔在图纸上画了道向上的弧线,“意味着烧制前的拼贴高度要预留出三厘米的余量,墙体龙骨得向外偏移1.5厘米。”

郭静忽然抓起他的铅笔,在弧线末端画了颗歪歪扭扭的星星:“那窑变时釉色流淌的范围呢?上次有片陶片,蓝色釉料跑出去半厘米,倒像流星拖了尾巴。”

赵环看着那颗星星,忽然笑了。他想起大学时教授讲过的“建筑容错率”,说优秀的设计从来不是追求绝对的精准,而是给意外留有余地。就像此刻,他的力学公式里该加上她的“流星尾”,她的感性创作里,原也藏着对理性的温柔妥协。

暮色漫进窗户时,他们终于确定了最终方案。赵环在模型里调整完最后一组参数,郭静正将切好的陶片小样按比例贴在图纸的墙面上。那些碎陶片有大有小,在夕阳下泛着釉光,拼出的星夜比最初设计的更灵动,边缘故意留了些参差的空隙。

“这里,”郭静指着空隙处,“收缩后会刚好填满,像星星自己跳进了夜空。”

赵环从身后环住她,下巴抵在她发顶。陶轮已经停了,空气里还残留着旋转的余温,泥坯在窗台上渐渐泛出灰白色,开始它缓慢的收缩。他忽然明白,所谓空间推演,从来不止于钢筋水泥的计算,更要算进陶土的呼吸,釉料的流淌,算进她指尖的力度,和他胸腔里因她而起伏的心跳。

就像此刻,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后背贴着他前胸的弧度,像两个互补的几何图形,在暮色里完成了最完美的拼合。那些关于收缩率的精准计算,最终都成了让彼此更贴合的理由,在时光里缓慢收缩,又在每一次呼吸的共振中,悄悄膨胀成永恒的形状。

窗外的星子开始亮起来,一颗接一颗坠入他们未完成的天窗框架,像陶片拼贴的星夜正在天上生长。赵环低头,看见郭静的手正覆在他放在键盘上的手背上,她的指纹与他的指节纹路交错,在图纸上印下深浅不一的痕,像给这段关于空间与收缩的推演,盖了个温柔的邮戳。